九月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九月
楼主: 风中鸣

世俗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中国式宗教神魅的祛除与世俗公共世界的复兴相携而行、相得益彰。建立在祛魅基础上的新公共性的生成,是以觉醒了的个人(既懂得自己的个人权利、具有主体意识,又热心公共事务)的诞生为标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必须在这个特定的世俗化框架中思考和评价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出现的中国大众文化。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70年代后时从港台传入的邓丽君流行歌曲(应该算是新时期最早的大众文化)。0很多从单一“革命文化”(以样板戏为典型)中长大的、时值20岁上下的人,后来都深情地回忆起邓丽君那温软圆润的声音带给自己的震撼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经历了频繁而冗长的政治运动,从政治信仰、道德理想,到衣食住行等,都被强求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不仅由于普遍的贫困而无法追求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而且由于政治上“极左”的束缚而不敢追求丰富多彩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领域则只允许“歌颂型”和“声讨型”的音乐类型存在,形式与内容都单调到极端,几乎成了语录、社论、大批判文章的“和声”。极权政治的解冻,邓丽君歌曲的传入以及内地流行歌曲的崛起,让人们板结已久的内心开始软化,仿佛开启了另一种投入全新生活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它的流行,充分说明了在那个经历过极权主义年代、饱受政治压抑的人们,充分需要一种抒情、甜美的声音来抚慰疲惫和麻木的心灵,人们渴望在这样的音乐中,找回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体味人世间的温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朔在《我看大众文化》中这样写到自己听邓丽君歌曲的感受:“听到邓丽君的歌,毫不夸张地说,感到人性的一面在苏醒,一种结了壳的东西被软化和溶解。”1这种感受对整个一代人而言都是很真实的,它也是当时知识界和大众的共同感受(这种对于大众文化的共同态度在今天已经无法寻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我们的研究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感受不但是私人的,而且具有深刻的公共性。这个因为邓丽君而“软化和溶解”的情感世界,对于被长期的阶级斗争败坏了的公共世界,无疑有极为重要的修复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须知像“如果没有你/给我爱的滋润/我的生命将会失去意义”这样的表白,乃至“我只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这样些许消极的放纵,在当时都是作为“文革”禁欲文化的反动出现的,都超越了情爱和物质的层面,唤醒了被极左意识形态长期扭曲和压抑的人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过程中,长久以来被禁锢的思想、压抑的情感和私念以一种反叛的姿态释放出来,其中夹杂着改革初期人们重建世俗公共生活的憧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九月论坛 ( ICP12066444 )

GMT+8, 2024-12-27 14:56 , Processed in 0.1310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