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的势头在上升,“合”的声音也不弱 对于家庭有没有必要分餐、具体分到什么程度、分餐后怎么办等话题,不少人也给出他们的顾虑和担忧。 “包括两位老人在内,我家六口人在一起生活。”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姜女士跟记者吐苦水,“吃饭的时候,5个人都分餐,但我爸就是不肯分,我们也没办法,只好用半拉子的分餐制了。” 这是个例,却不是孤例。记者在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调研发现,部分家庭中的老年人由于长年累月习惯于合餐,一时半会儿不想改、不愿改,一起生活的子女也不好意思硬要他们改。“分餐有些生分了吧”是记者经常听到的话。 而对于部分年轻的“一家三口”来说,孩子通常有专属碗筷,小两口再分餐而食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另外,采访中不止一位在职女士提醒记者,家庭分餐还有一个现实话题要讨论——分餐后要洗的碗筷必然多了,而且不是多出一份公用碗筷,是每个人都可能多出一副碗碟,谁洗? 一位杨女士甚至调侃道,推行家庭分餐制的话,是不是也得推行碗筷分洗制? 家庭分餐,东中西部有差异,城乡之间也有差异。记者在多地农村调研发现,不少人要么没听过分餐制,要么偶尔看到一些相关资讯、直接略过,要么不想做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之积极性不算高。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家庭之间,就餐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是中国的国情。 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一家人吃饭,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分餐还是合餐,本身谈不上孰对孰错,关键是家庭成员都要养成文明、安全的就餐习惯。 为了让老百姓餐饮习惯更加卫生健康,各地正试行有针对性的方法,业内人士及相关专家也给出不同建议。
江苏一方面通过发布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倡议,倡导餐饮企业在餐桌上放上公筷公勺;另一方面,推出“位上菜”春季美食发布,即按位上菜、一人一份的菜式。 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费勇认为,当前不宜全国各地一哄而上、用力过猛推动分餐制,推广公筷公勺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方式,也是合餐制的一种进步。 “但是公筷的推行需要大家养成这一习惯,很多人在吃饭过程中会忘记使用公筷,影响效果。”他说。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认为,推广家庭分餐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逐渐使人们养成在各种场合分餐的习惯。目前推行公筷公勺制,是低成本高效率保证餐饮卫生健康的有效之举,可操作性更强。如果公筷公勺得到有效推广,成为普遍的饮食习惯,可以再逐步向分餐制靠拢。 分餐还是合餐,并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一念之间的事,它受许多因素左右,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习惯。业内人士建议,从长远看,分餐应该是主流,但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参与采写:孟含琪、陈国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