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九月

【原创首发】随拍天津街头的红娘档 [2P]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贰零壹肆我来了 发表于 2018-2-2 17:03
  周恒对相亲对象的妈妈十分无奈  相亲女孩“迷之冷漠”  和她妈妈聊天次数更多  半个月加了微信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人建议男方,没必要浪费时间,不合适就“下一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也有网友觉得,难以接受长辈过多的干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贰零壹肆我来了 发表于 2018-2-2 17:03
  有人建议男方,没必要浪费时间,不合适就“下一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甚至分享了自己相似的经历,表示理解男方,直呼家长干预太多,尴尬到不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然而,也有人喜欢这样热心的丈母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7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越发展,婚姻问题怎么越难解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8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笑看网事 发表于 2018-2-7 23:23
社会越发展,婚姻问题怎么越难解决了?

婚姻失和?特朗普想一起走 梅拉尼娅臭脸无视(图)

2018年02月05日 11:35 看看新闻KNEWS

  原标题:婚姻真失和?特朗普想一起走 梅拉尼娅臭脸无视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被爆料与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婚姻失和,因此这对夫妻的互动也成为媒体焦点。近日,两人搭乘专机抵达佛罗里达州时,又被拍到两人的互动十分尴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地时间2月2日晚,特朗普与梅拉尼娅还有小儿子巴伦抵达佛罗里达州的棕梠摊(Palm Beach),准备前往私人海湖庄园(Mar-a-Lago)过周末。专机抵达之后,特朗普与巴伦先走下楼梯,接着特朗普在楼梯口等着妻子,打算一起上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结果,穿着大红色斗篷的梅拉尼娅快速走过丈夫面前,一句话都没说直接到车上,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和记者们挥手,只留下感到有点错愕与尴尬的特朗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特朗普站在原地向记者们挥挥手后,也坐上车子离去。虽然只是几秒钟的短暂互动,但也让人不禁猜测这对夫妻是否真的感情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笑看网事 发表于 2018-2-7 23:23
社会越发展,婚姻问题怎么越难解决了?

2017年我国新出生人口同比减少63万 生育危机是否存在

中国青年报2018-03-19 07:41

641.jpg


3月5日中午,多位年轻夫妇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与遗传医疗中心就诊。

“一孕傻三年啊,生孩子前后这三年,事业基本废了。”今年已经29岁的小冉,虽然正处于较佳生育年龄,但是刚在深圳工作一年的她完全不敢要孩子。小冉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她男友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两人感情稳定,计划2019年领证结婚。小冉和男友均是硕士毕业,然而现在两个人月工资加起来不到两万元。

今年春节,小冉回男友家乡过年,两人往返路费和为男友家人准备的见面礼,让“小两口”没少破费。2月,小冉的3张信用卡和蚂蚁花呗一共透支1.8万元。算完这笔账,小冉自嘲地说:“两个名校硕士,活得还不如小学生。”

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我国2017年比2016年出生人口减少了63万人,与此同时,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造成出生人口下降,特别是一孩出生人口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2017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

然而小冉虽然处于生育旺盛期,但是依旧不愿生孩子。

亟须重建社会托育服务体系

小冉和男友目前每个月需要还4600元房贷,由于买的房子还没有建成,他们现在租房住,每个月还要交3000元的房租,再加上两个人的日常开销,小冉说:“几乎一直是负债的状态啊,每个月还得让父母补贴一两千元。我们连自己都养不起,如何养娃?”

在小冉的概念中,如果生活在一线城市,家庭月收入如果不够5万元的话,养娃是很艰难的。小冉有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菊华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相对于早已走入公众和政府视野的养老问题,养小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重视,现在基本上是由家庭负担了所有养小的负担,“养比生更难”。

现在国家虽然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但是相关配套扶持措施的缺位,依旧让很多女性像小冉一样“不敢生孩子”。“家庭和事业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变成了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在杨菊华看来,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措施来提高这些女性的生育意愿,比如增加生育津贴、延长陪产假时间等,特别要加快恢复托育服务体系的步伐。

杨菊华曾在去年召开的“学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专题研讨会上表示,“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福利性的社会托儿所服务体系全面崩溃,人的再生产成本完全回归家庭。入托难、托班贵等问题凸显。”

2016年,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10个城市就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显示,超过1/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有托育服务需求。“而实际上有多少孩子在托育机构里呢?可能全部加起来也就在4%左右,其中0~1岁有1.8%,1~2岁有1.5%,2~3岁有7%。”杨菊华说。

杨菊华解释说:“而现在很多托育机构都‘只教不托’,这就意味着在孩子放学后,家长也要陪孩子完成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这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的养育负担。此外,将这些孩子送入托育机构,孩子是否真的安全和开心?家长是否能真的放心?这些问题存疑。”

在上述国家卫计委调查的全职母亲中,有近1/3被调查者因为孩子无人照料而被迫中断就业;超过3/4的被调查全职母亲表示,如有人帮助带孩子,将会重新就业。杨菊华也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一方面说我国劳动力人口不足,另一方面却让大量女性劳动力不得不辞职回到家庭,这是非常矛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贰零壹肆我来了 发表于 2018-3-21 12:55
2017年我国新出生人口同比减少63万 生育危机是否存在

中国青年报2018-03-19 07:41

人工流产之痛

小冉目前还没有“转正”,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就6000元多一点。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小冉和她男友的工资水平今后一定养得起自己,不需要来自父母的补贴,同时也有条件抚养孩子。但是小冉担心的是,“恐怕到时候我也不能生了吧”。

“现在推迟生育的女性比较多。上学时间比较长、工作压力比较大、找配偶比较难等原因都导致了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与遗传医疗中心主任医师薛晴的专业是不孕不育的各种辅助生殖技术,她在分析不孕不育群体的发病原因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女性生育年龄的增大,“年龄越大,女性生育率就越会下降,治疗不孕不育的干预手段也会变多。”

据中国人口协会2012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孕不育患者已超4000万,而且每年递增。3月5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前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与遗传医疗中心采访薛晴,亲身体验了她超饱和的工作量——上午的门诊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半才结束,薛晴笑言:“1点半结束,算早的了。”她每年完成1.6万人次门诊量和600多例取卵试管婴儿周期。

在薛晴接诊的不孕不育患者中,输卵管阻塞的人数占比最大,而这部分患者又大部分有流产经历。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达1300万人次,这不包括采用药物流产和在未注册私人诊所做人工流产的数字。

薛晴解释说,流产人数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允许堕胎,另一方面是各种各样无痛人流的错误宣传,也让大家降低了对流产危害性的认知。

而实际上,“人工流产做得次数多的话,容易导致胎盘种植位置的异常,由此可能会造成产前和产后的大出血,威胁母、儿两条生命;此外,多次流产手术,容易导致盆腔感染,从而导致输卵管不通,这也是我平时经常遇到的一类患者。”薛晴补充说。

人工流产是用负压的吸引或刮匙的搔刮等机械方法,将子宫内的胚胎刮出来,薛晴说:“除了会把胚胎刮出来,正常的子宫内膜也会被刮出来。反复的刮宫操作,容易给子宫内膜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导致不孕。”

根据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总数中,25岁以下的女性约占一半以上。杨菊华说:“谈到中国的生育率问题,我们一般都会和日本做比较。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不鼓励未婚生育,但日本结婚率又很低,所以没办法弥补未婚生育这块空白,由此生育率很低。但离婚率很高的美国,因为有大量的婚外生育,填补了婚内生育的不足,所以美国的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一直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无需恐慌生育危机

相比于日本原本就很低且持续下降的结婚率,中国的结婚率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根据杨菊华在她的论文《中国真的已陷入生育危机了吗?》中所引述的数据,“从绝对水平看,中国的结婚率远高于其他三国(而这暗示着巨大的生育潜能),2014年约为10‰;韩国仅为6‰;2013年日本仅为5.3‰,在4国中最低。”(“四国”还包括美国,美国2012年的结婚率约为7‰——记者注)

杨菊华的这篇论文发表于2015年,当时她在文中的观点是“判断中国已面临严峻的生育危机还为时尚早”。一年后,《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中国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5‰。

3年过后,3月10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杨菊华,她表示自己的观点有所变化,从当年的“为时尚早”,变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不会陷入生育危机”。

杨菊华解释说:“相对于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国人现在依旧普婚普育。在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结婚生子依旧是主流想法,且会持续很久。”在被问及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主观选择不婚不育的人会不会增多时,杨菊华列举了北欧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她指出,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一直都比较高,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9‰左右。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相关生育扶持政策非常好,而相关生育扶持比较差的意大利和一些东欧国家,则生育率比较低。

此前被忽略的“养小”问题,杨菊华表示,从党的十九大开始,也渐渐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建立完善的托育服务体系没有办法一蹴而就,但是相关举措已经启动。

杨菊华表示,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生育行为会越来越明显地倾向于一种个人选择,但是个人选择是会受到周围人群影响的。她在《中国真的已陷入生育危机了吗?》中,通过计算中国1999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得出“无论性别、城乡、年代,中国人的无孩比例都十分低下,虽然与前两个年代相比,2010年的无孩比例明显提升,但均不过2%。可见,虽然丁克家庭和人数的占比不断提升——2000年为11万人,2005年升至51万人(据中国人口经济统计协会,2008),但即便人们年轻时不打算生孩子,最终可能因种种原因而放弃初心,这也会降低国人终身不育的比例”。

杨菊华认为,不管是从家庭的抗风险角度和长期发展能力建设来说,还是从孩子和父母的个人成长角度而言,一个家庭生育两个孩子都是很好的。小冉的男朋友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明年结婚后就要把生孩子的事情提上日程了,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想要孩子时,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人表示:“好玩,家里会更加有生气,工作再累回家后看到可爱的小家伙也会精神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5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笑看网事 发表于 2018-2-7 23:23
社会越发展,婚姻问题怎么越难解决了?

我去“猛怼”了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结果上了头条
2018-04-02


导读相亲角最让我无法接受之处在于“去人格化”。



上周末好友从欧洲过来玩,我们去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逛了逛。

我俩在法租界压了马路,喝了咖啡,午后阳光正好,他正对上海的现代化程度和国际范儿啧啧称赞时,我说走吧,带你去一个特别的地方。

这其实也是我第一次去上海的相亲角。

相关的报道我都有关注,也跟朋友打趣说过要一起去举牌子做社会实验,而且最近“海归美女艺术家在相亲角被大爷大妈群嘲”的事又让它成为了舆论热点。

而对于第一次来玩的外国朋友,我希望在繁华的都市生活和便捷的共享经济之外,向他介绍一个更复杂、真实的中国。

这是交易,并不好笑

一走近相亲角,我就被拥挤的人潮惊呆了。

路两旁撑开的雨伞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头,伞上挂着征婚信息,伞后坐着征婚者的父母(也可能是中介),有单独坐着的,也有的凑在一起闲聊。人们观察他们,他们也打量路人,时不时寒暄两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相亲角。图源《中国时报》

直到那刻我才意识到,相亲角不是新闻上的抽象存在或饭局上的玩笑,而是像菜市场或求职中心一样,人们为着真实的需求而来,在这里进行密集的信息交流,或交易。

只不过,这笔交易跟婚姻有关。

我试图向西班牙的朋友翻译一些纸牌上有趣的表达。听了那些收入、学历和房产情况后,他感叹说条件都太好了。

“这里来的都是中国精英吧?”

我一下有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从纸面条件来看,这里很多人都至少是中产阶级,但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在媒体和互联网上被中产受众们嘲讽调侃的地方。

我告诉他,跟社会阶层无关,人们认为来这里相亲的人不够“cool”,就像参加Tinder(国外流行的约会软件)的线下活动一样。

而更让朋友感到匪夷所思的,是由父母代替本人来这里征婚。

“这些信息披露经过他们本人同意吗?没有的话是不合法的,你甚至可以起诉父母……”

我试着解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却又犯愁该如何翻译“宗法”。

“海外角”是为那些子女在国外生活的父母准备的,有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新西兰等等,都是中国人选择海外定居的热门国家。

想象两个同样生活在澳洲的单身中国男女,可能先由父母在大洋此岸的上海人民公园结识,然后在大洋彼端收割缘分,也可谓是国人全球化生活的奇异一面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海外角停留时,几位大爷大妈凑上来打招呼,但听到我们的年龄后都失望地走开了。

“太小了,我女儿比你们大”。

一位面相和善、言谈礼貌的大妈,走过来问我能不能留下电话,等有合适的“匹配”后联系我。

她显然对外界针对相亲角的争议有所了解,一再强调自己不是中介,也不会电话打扰。

“小伙子你放心,我们都是在市里有体面工作的退休人员,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即将走出公园时,两个梨视频的实习同学跟我打招呼,说来街访,能不能问俩问题,反正最后的素材也不一定用。

我看旁边的那位姑娘举着手机在录,就停下脚步跟她们聊了两句。

两天后,很多朋友突然在微信上甩链接过来,说你在微博上火了,成了“海归男猛怼相亲角”视频的主角。


“猛怼”相亲角,让我上了头条

我是如何“猛怼”相亲角的呢?

我觉得这里是中国最魔幻的地方之一,像市场一样体现了人们本质的焦虑和需求,是很好的人类学观察样本。

但这里的征婚信息都缺乏创意,大多是雷同、空泛的表达,很难吸引到人们的注意力(stand out)。

而且父母这样把子女的信息“披露”出来,若未经本人同意是不合适的。

更诡异之处在于,有不少男方父母在征婚纸板上表示,希望未来儿媳没有同居史,我讽刺说都什么年代了,如果一个女性婚前没有过同居史,我会怀疑她是否正常。

我觉得这里的很多女性的条件都太好了,但可能对于中国男性来说过于好了,因为男权喜欢傻白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最后还夸张地说,在欧洲已经没人结婚了,婚姻是给社会看的,一直在一起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结婚呢?

就这样,以上这些话被当事媒体加上“海归男”、“猛怼相亲角”、“女子婚前无同居史不正常”等标签之后,视频火了。

尽管主战场在微博,但短短一天之内,不仅有几十个媒体账号转发,还登上了微博头条新闻和传统媒体的社会新闻,更引来数百上千位网友在评论里“怒喷”。

朋友们调侃说,媒体人原本是观察的主体,现在反倒成了被评论的客体。

我反复看了几遍视频,除了刻意而为的标题党惹人眼球之外,我的表述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也没有需要解释的。那些话就像平日里跟朋友闲聊一样,能够代表我的价值观,也带着一贯的调侃和夸张。

翻看网友回应,发现不同性别在其中的分野很明显:男性几乎一边倒地“黑”我,而女性则多对我表达理解和认同。

还有不少跑来安慰我说不要在意那些极端言论:“你只是说了一些实话”。

争议点集中在两个。一是“无同居史不正常”论;二是结婚无用论。

尤其是前者,它直接刺激了一些传统男性敏感的神经和利益,也让我惊讶地发现,“贞操论”在如今的中国仍有市场。

无论那些在排斥有同居史女性的父母,还是在微博上说同居过的女人掉价的男网友,都仍然认为“是否同居”不是一种个人生活选择或经济因素考量,而事关道德和风化。

同居就难免有性接触,在男权的话语体系里,这对男性自然是没什么,可却决定了女性是否还是一个“好女孩”。

朋友提醒我说,没人敢明目张胆地把“处女情结”摆出来,或许说明了社会的进步,而有无同居经历,对他们则意味着“一个姑娘是否曾跟其他人发展过比较深入乃至谈婚论嫁的关系”。

但无论如何,这仍是男权的双重标准——一个女性的过往经历和生活方式,尤其涉及私生活方面的,仍然是评判她的重要标准,是受传统道德宰制的,而男性则不必受此约束。

甚至国内不少女性自己,也对“荡妇羞辱”的逻辑深信不疑,认为私生活的方面名声会影响自己嫁人。

于我而言,是否跟亲密关系的另一半同居,自是个人选择,“不正常论”乃对相亲角现象的有意挑衅。

我身边就有不少情侣朋友选择各自独居,并没影响他们感情的稳定和亲密。

更重要的是,“不试试,怎么知道适不适合”代表了我对婚姻和亲密关系的基本态度。

不约几次会怎么知道适合在一起?

没一起住过怎么知道可以合拍地生活在一起?

不一起旅行过怎么知道对方在日常生活之外更全面的性格爱好和反应机制呢?

这是一种朴素的“实验主义”。

它把一段亲密关系中的双方都视作有独立判断能力、对自己负责的成熟个体,不以一套僵硬、刻板的行为范式去评判人,更不轻易把可以技术化处理的问题道德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helsea Beck for NPR

近年来,无论在我所熟悉的圈子里还是互联网上,对于婚姻制度的反思和批评之声已有不少。

我有朋友以“不婚主义者”自称,更有甚者,激烈地抨击婚姻制度是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若要争得性别的真正平等,首先就要打破传统婚姻制度的桎梏,并预言我们终将看到婚姻制度的瓦解。

相对温和一些的观点,也是欧美社会的主流趋势:即承认婚姻制度进入现代社会后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并在社会政策和法规方面进行变革,以使其适应新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观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离婚率都有显著地上升。。

婚姻制度危机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很复杂,但与其责备人类道德堕落造成家庭危机,不如诚实地分析,现代生活带来了哪些新的变量,以至于人类社会不得不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婚姻观、婚姻形式、婚姻制度多元的发展

很多国人认为事关道德和人性的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制度或技术手段调适或解决。

婚姻可以变成手机套餐

拿我所居住过的荷兰来说,“神圣的婚姻制度”简直被他们玩成了手机套餐一样的存在。

我的荷兰朋友们,在关系比较深入后往往会选择同居,一般是一方搬到另一方住处,两个人家具和行李一凑,就住在一起了。

相比中国传统观念对同居的尴尬态度,同居的荷兰年轻情侣却会受到亲朋好友的祝贺,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认真的新阶段,已经可以自然地带去跟父母吃饭了。

如果他们的关系更稳定了,但也不想结婚,通常有三个套餐可选:同居、注册伴侣和结婚。前提是彼此想严肃地发展这段亲密关系。

换言之,恋爱和同居都是私人的事,但如果你们俩想把关系再推进一步,婚姻的“单选题”却可以变成“多选题”——法律上结合的形式有很多种。

同居的伴侣可以到公证处签一个同居合约,将双方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我有几对关系长期稳定的情侣朋友,都选择了“注册伴侣”:其实和结婚已经没什么两样,只是生了孩子后父亲要跑去市政厅办理认领手续(因为荷兰人认为,一段关系内的孩子所属权归母亲,而父亲则不一定)。

还有分手时不用通过法院。其他包括有关财产、子女抚养、养老金、分手后的赡养费等规定,都和结婚一模一样。

当一个荷兰人说:“我想要个家庭”,那么TA大抵的意思是想要找个人组成家庭生孩子,而未必是要结婚这个形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你看,婚姻的流量就这样被分散了。如同手机套餐一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意愿,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通过制度化而非道德化手段,荷兰人调整了传统婚姻制度的外部结构,在通往婚姻的道路上设立了不同的缓冲地带,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多元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配合而非谴责人性,同时保护了相应的权利。

这一背景是欧洲社会经历了上世纪60、70年代的观念解放和世俗化之后,婚姻的道德和宗教意义被逐渐消解。

对于崇尚自由的年轻世代来说,婚姻不再是生活的标配。

它成为了一次浪漫的表达,或一场欢乐的派对,更根本上,则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我的私生活凭什么要社会的一纸证书来认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源:the New Yorker

事实上,我有不少欧洲朋友仍然选择了结婚。在有无数选项的情况下,他们仍然选择用一场仪式来表达对于未来生活的共同憧憬和承诺

回到前述的话题,我从来不曾否定婚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自己步入婚姻的可能性,我所怀疑的,实为传统社会婚姻制度的单一霸权,它吞噬和忽略个体多元的生活选择和幸福可能。

那些对婚姻持观望态度和不同理解的个体,都要被强行放置到这个到这个绝对标准下去审视和评判:仍未结婚的适龄男女是“剩下”的,而不结婚的人生是可悲的。

如果我们认同现代社会的一些共通的价值,就必须承认,有些元素、问题和挑战,是共存于现代社会之中的,不囿于东西方、中国和欧美之区分。

事实上,婚姻制度不必瓦解,只需在现代社会的增量因素面前进行“内部创新”、或逐渐边缘化,以应对新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变迁。

像瑞典就以“奶爸产假”政策而为人称道,他们“强制”要求父亲一方休带薪产假,且时长达三个月。

这样的制度化安排可能过于理想,但它不仅代表了传统婚姻制度自我革新的可能,也会在更深层面推进全社会的性别教育和性别意识革命—— 每一个世代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意识到,照顾子女是父母双方对等的责任;并无性别的区别,更不会出现“丧偶式育儿”。

“相亲”真的把人当“人”看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我看来,相亲角最让我无法接受之处在于“去人格化”。

在那里,一个个复杂、丰富的个体,被异化为了纸板上的收入数字、身体信息和性别模版。

我没有办法从那些雷同的“性格温柔”、“诚实可靠”中获得关于另一个人类的真实信息:TA的经历、兴趣、欲望或恐惧。

而这也正是“相亲”现象的本质悖论。

一对对陌生的男女试图达成一种被艺术家郭盈光称为“假性亲密关系”的合作,或完成人生清单上的任务,或排解外界压力带来的焦虑,他们协作组成社会的微型组织。

在这条批量制造“幸福婚姻”的生产传输带上,个体被消解了,个性变为了技术参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时代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变化、中产的房产和阶层焦虑、前现代和现代社会元素的剧烈碰撞、以及中国特有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代际之间的显著差异和冲突,都在相亲角汇聚成了一个魔幻的中国社会的微型样本和众生相。

或许是我有些一厢情愿了。毕竟爱情不过是近代的发明,婚姻才是人类社会古老的根基吧。

上海的朋友更是对此事不屑一顾。

“幼稚,真正的上海人都知道,人民广场是老一辈去给自己找伴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深媒体人,生活方式品牌创始人。游历过五十多个国家。曾先后在丹麦、荷兰、香港等地居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贰零壹肆我来了 发表于 2018-4-5 17:13
我去“猛怼”了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结果上了头条
2018-04-02

猛怼相亲角的海归男,真比上海大妈高明吗
2018-04-04


导读我不认为大爷大妈们的诉求,在道德排序上低于女博士女白领对婚姻的野望。


我很喜欢孟常的耿直。无论是在短视频里“猛怼”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还是在腾讯大家的专栏里回应为何要“猛怼”(编注:点此查看孟常原文及视频《我去“猛怼”了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结果上了头条》),他的表述都足够真诚。他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更多基于人性的自由,以及人类尊严的回归,虽然招致不少批评,但在部分人群中也激起了广泛共鸣。这无疑都是好事情。

在价值观上,我比较认可孟常。日常生活里,但凡关系比较近的年轻朋友,我总建议他们,“能别结婚就别结婚,能别生孩子就别生孩子”。我认为婚育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即使作为备选项,排序也应该比较靠后。每个具备法定条件的人都有权利结婚生子,但如果在作出决定之前,能够审视传统的婚育观,经过自我的确证或反思,就会避免日后太多悲剧和麻烦。

不过,就相亲角这个话题,孟常显然没说到点子上。有一句古语,“迂远而阔于事情”,用来评价孟常的“猛怼”很是到位。这句话,原本是别人用来批评他的老本家——那个很喜欢谈道德的孟子的。

被污名化的相亲角

吵嚷拥挤的大爷大妈撑伞的撑伞,举牌的举牌,婚龄男女都被明码标价,就像尬舞现场一样,随便在相亲角拍几张照片和段子,都不用发愁流量。尽管网上群嘲不断,都不妨碍大爷大妈们在每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搬起小马扎去相亲角摆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海公园现相亲角父母“摆摊”为儿女相亲。中新网图片

孟常说,到访的欧洲朋友很难理解这种场景,对方认为大爷大妈们侵犯了儿女的隐私权,甚至有招致诉讼的风险。这位国际友人显然有所不知,他们认定的很多隐私,在中国那都不叫个事儿。问人收入年龄还是小儿科,就是一对夫妻结婚三五年不生孩子,他们是无精死精,还是输卵管不通,是准备找老中医调理还是去泰国做试管,老亲旧眷估计都知道得八九不离十。帮年轻人相亲,到处“售卖”他们的信息,是亲人之间的责任,是熟人之间的慈善,哪有人敢去兴讼?

那么,相亲角是否物化了女性,或者说孟常说的,将男男女女都“去人性化”了呢?我认为也很值得商榷。相亲角虽然在场景布置和成交流程上,很像农业社会的骡马市,但其间流通的并不是适龄男女的所有权、生命权和役使权——就像买卖一匹马。相亲角里的交易标的,或者说拟交易的标的,是待婚配男女的婚姻价值: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颜值、户籍、工作、收入、房产、婚史……甚至还有孟常见到的“同居史”。

人类价值和人格不能物化,可是这一长串名词本身就是物化的产物,大部分还可以量化成excel表格呢。在人才市场,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标牌,为什么就没人指责是在践踏人类尊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万磁王”伊恩·麦克莱恩在上海挂牌体验中国相亲:剑桥毕业,伦敦有房

批评相亲角物化女性的论调,或许会赢得女权爱好者的掌声,但与事实并不相符。你要非说列出条件就是在物化,那么你很难找到比相亲角更男女平等的物化车间。为儿子找媳妇的张大爷,与替女儿找男友的李大妈,都在竭力把手里的标牌写得更加吸引眼球,他们哪有兴趣争什么男尊女卑。

关键是,张大爷和李大妈的孩子八成也在巴望着爹妈能从相亲角里带来好消息,外人实在没必要拿女权砖头砸他们。我很好奇,孟常在短视频里慷慨陈词之时,要是突然被某位大妈一把扯住,“小伙子你说得不错,那你给我闺女找个婆家吧。找不来?我看你就很不错呀……”

除了逃之夭夭,孟常能咋办?可是你怼是怼了,逃也逃了,大爷大妈两手空空回到家里,想起儿女的终身大事,还不是会愁上心头,辗转反侧?

孟常有个判断很准确,那就是相亲角很像“市场”。他感到不适的是,“我没有办法从那些雷同的‘性格温柔’、‘诚实可靠’中获得关于另一个人类的真实信息:TA的经历、兴趣、欲望或恐惧。”

这有点像去肯德基餐厅点油泼面,吃不到了就拍桌子投诉。相亲角中人求的是找到靠谱的人尽快婚育,男方“诚实可靠”,女方“性格温柔”都是万年的刚需。至于经历、兴趣、欲望或恐惧,更多是网络和沙龙里的择友标准,用来择偶也可以,但以这此来否定相亲角里更普适的择偶标准,似乎过于武断。

再说了,你心目中伴侣的“欲望和恐惧”,对你很重要。那么相亲角里的大爷大妈,被“售卖”的子女们的“欲望和恐惧”,你试图去倾听了吗?

在网络报道和评议中,相亲角一直形象不佳,很可能都是话语权人群的长期污名化所致。这种污名化看起来并无恶意,但都存在孟常类似的误区,那就是以个人的“经历、兴趣、欲望或恐惧”,粗暴拒斥另一种生存情境,进而否决由这种生存情境塑造出的价值观,即使这价值观并没有伤害到旁观者。

从效率来看,相亲角不如熟人之间的引介。从流量来说,也不如在相亲网上注册个VIP会员。不过,除了相亲角,为儿女婚事焦虑的大爷大妈们也找不到别的地方聊聊天,互相宽慰几句,顺便看下婚育市场的“行情”。

这是一群焦虑的可怜人。有北京和上海的户籍,三环内有两三套房,在一些人看来已经财务自由,足够幸福,有无子孙都无所谓。然而,那些终生未曾逾越过传统化和体制化生存的老人,想尽快抱到孙子或外孙,让家里的烟火和财产有个着落,享受绕膝之欢,却是最常见最正常的需求

这个需求之强大,让他们根本不会在乎媒体和年轻人是否理解。外人嘲笑他们,试图为他们指出一条阳光大道,既有些可笑,又不乏残忍。要论坦率和干净的程度,相亲角比交友软件和相亲网站好太多了。

你的自由,不能抹杀他人的权利

我们通常在谈何为爱情和婚姻的时候,真正想说的是“更好的”爱情和婚姻。在孟常老师的视频和文章中,他比较鲜明地表达了对这方面的理解,我无从反对他的个人选择,况且大部分观点我都认同

我想说的是,我们俩的类似持论,在社会上并非主流,也可以说很边缘。在讨论问题时,不能以宣示自我立场,来代替对社会问题的剖析。

我没做什么大数据分析,也没有过社会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我最多是田野观察,就从我观察到的现实来看,婚姻在中国更符合“经济契约”的定位。一对男女,包括背后的两个家庭通过一纸文书,一场仪式,将阶层和资产捆扎,就像联体船一样出海作业,既分享收益,更共担风险。

他们的最大收益,就是生养了后代,两个家庭的基因都得到存续。男方的血脉和姓氏得以流传,女方的基因也不至于绝代。在这里,我不想援引进化论或“自私的基因”等概念,因为很容易陷入倒因为果和循环论证的逻辑谬误。总之,就如我们所见,中国人对于生育下一代的偏好,几乎到了执念的地步。

在我老家,我认识的所有,注意是“所有”超过50岁的老年人,以我对他们的了解,假设他们身患绝症,只要挪用儿子结婚的彩礼钱做一场大手术就能救活,但这将导致儿子婚事泡汤,他们都会选择牺牲自己,留住儿媳。这不是因为农民太愚昧,只是城里人一般不会遭遇这样的二难抉择。真要逼急了,相信城里的大爷大妈也毫不逊色。与生死存亡比,在相亲角被年轻人怼几句,实在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中国人太重生育,中国的习俗和现行法律,又要求生育必须通过婚姻这一道程序,使得婚姻很像一场风险投资。你跟穷人结婚,就意味你和你的孩子都将被这个穷人拖累;你跟太矮的人生育,你的孩子身高很可能无法超过170厘米;你的公公或岳父患有重病,那么他不但无法帮助小家庭买房,还将耗费孩子的教育经费去为他做手术……

你可以说这些担忧和焦虑,都由不同的社会问题导致,每个社会问题都会在网上搜索到一万篇论文。但是,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一般中国人屈从于这些风险,更加功利地盘算婚姻的得失,也用不着大惊小怪,口诛笔伐。你有谈清风明月式恋爱的权利,别人也有经营柴米油盐式婚姻的自由,这本不应该互相排斥。

传统的婚育观即便有一万条弊害,也抹杀不了它的一个好处,它可以确保在大多数时间内,平庸的人们在从众之后,只要条件不太差,都能安全生养自己的后代,活得像个“典型的中国人”。为了确保社会结构的稳固和人口基数,维系国家和社会的运转,法律和主流道德肯定会站在“典型的中国人”这边,根本不会奖掖孟常这样的海归叛逆青年。

这或许也是孟常在猛怼相亲角时,“带着一贯的调侃和夸张”的原因。这场经网络发酵成为热点的遭遇战,既有点对牛弹琴,又像是鸡同鸭讲。大爷大妈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孟常却好像不太明白自己在对什么人喊话。

在腾讯大家微信公号,孟常文章下跟帖的网友“深蓝色的胡辉敏”说得很到位,不妨摘录如下:

“认真看这篇文章的,大抵都是不会去相亲角的。而去相亲角的,基本不会认真关注这些评论文章,因为更关注相亲角里究竟有无可交易的婚姻去了。”

这位网友用了“交易”一词来定义相亲角里的婚姻,有点刺耳,却很精准。拒绝“交易”而不婚的人,前提便是认识到了婚姻的“交易”本质;认为自己的婚姻不是“交易”的人,更多因为他们的“交易”更隐蔽更温情脉脉;还有欲交易而不得的人,都被挂在相亲角和亲友圈里苦候佳缘。

无论是这个世界,还是这个国家,认知平庸,活在陈规流俗里一辈子无法自拔的人,都要占人群的大多数。他们看起来很容易俗不可耐,可他们也在努力生活,还想活得好一点。其实,也正是无数俗人枯燥地工作、坚韧地生活,才支撑得起精英阶层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

不婚和丁克人群不屑于养儿防老,可是等他们有朝一日住进养老院,负责照顾他们起居的年轻人,肯定不会出身于奉行丁克的文青家庭。

“无同居史”有错吗?

孟常猛怼相亲角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批评婚前没有同居史的女性,“我会严重怀疑她是否是一个正常人类”。相亲角里的“无同居史”写得比较委婉,我认为写招牌者最想表达的,其实是“无性经历”,只是要明说这个太刺耳,就换个说法。否则,未婚女有过性经历却自称“无同居史”,在相亲角里没什么必要,反倒埋下不少隐患。

在女德班大师那里,婚前守贞简直比金子都要宝贵。事实上,这不但与人性相悖,严重的还危及国计民生。堕入“低欲望社会”之后的日本有多恐慌,中国人作为邻居看得清清楚楚。数据显示,日本18至34岁的男性中,有36%是“童子身”。在35岁至39岁的年龄段中,有26%的女性和28%的男性从未有过性经验。这个数据可能不够权威,但很多日本年轻人懒得结婚,懒得恋爱,甚至连性伴侣都懒得找,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直接导致日本生育率一蹶不振,自2015年起人口便呈不断减少之势。

跟二十年或三十年前比,中国社会对于婚前性行为越来越宽容了。在我熟悉的乡村,婚前是否谈过有性行为的恋爱,早在十年前就不再是一个问题,现在男多女少抢破头,谁还纠结这个,无疑于自断烟火。这种转变,也恰好说明了,传统的我们称之为道德的那种东西,是与生存环境适配的,不能轻易看作是无意义的恶意压迫。

在旧农业社会里,男人负责养女人和小孩,女人作为生育工具和性资源纳入婚姻交易中。因为没有亲子鉴定技术,男方会竭力管束女方要求忠贞,缠小脚缘于此,“三从四德”“三贞九烈”的道德教化也如此。从交易规则看,女方也可以通过守贞和专一,来提高自身作为生育资源的溢价,获得更好的对待。在惨无人道的灾乱年月,男和女想存活下去并顺利繁衍基因,这几乎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可是,在跨入21世纪18年后的上海,孟常还见到有人以“无同居史”来招徕夫婿,情绪激烈可以理解,只是表达方式欠妥。他只需要表明更喜欢与有过同居史的女生交往即可,没必要怀疑无同居史的女生不是正常人类。

大龄未婚女没有过同居史或性经历,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不排除有人奉行婚前守贞,还有人一直没谈过恋爱,更大的可能倒是这些女生不懂得如何谈恋爱——她们拒绝通过*等满足性欲,却又因为能力和机遇缺失,没有建立起她们认为安全的两性关系。

如孟常所说,这对急于迈入婚姻的女生来说,其实是个劣势。但在上海老人扎堆的相亲角里,这恐怕优势不小,大龄女一直没有过性经历,比“性格温柔”和“诚实可靠”之类烂大街的广告语实锤得多。相亲角里,汇聚了周边街区太多急于“搭帮生孩子过日子”的家庭,他们才不管什么人格发育和心智健全等虚头巴脑的东西,有户籍、有房、工作还不错,老实巴交能生胖娃娃,才是喜闻乐见的好媳妇。

为了找到更中意的亲家,老人们竭尽所思,孟常却看到了荒诞和腐朽,或许双方都没错,问题在于场景一开始就被错置了那些从小被教育为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便能赢得人生的好女孩,既没有在势利的婚育战场上变现青春,又被从欧风美雨中归来的海归男鄙弃,实在有点可怜。

话又说回来,大龄未婚女们的处境与男权压迫并没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必须批评一些女权作者在讨论“女博士相亲角遭嫌弃”、“35岁女相亲角被辱称郊区房”、“女白领被母亲安排相亲水泥工”等话题时,一味地煽情控诉,脱离基本的事实和逻辑,大龄女们看着或许很解恨过瘾,但要真信就悲催了。

坦率说,我认为相亲角的老人轻视女博士和35岁女高知,以及中年女白领的母亲为她物色体力劳动男,都符合婚育市场的理性。很多作者不诚实,她们在A文中援引婚育市场的交易本质,告诫姐妹们别把自己卖贱了,要远离穷男人,不能便宜了渣男。刚转过身写B文,她们就盘踞道德的高台上,控诉婚育市场太扭曲,物化女性,连高知高收入女性都得不到人道对待。

我想对她们说:无论爱情还是婚姻,第一条规则便是双方合意。你们觉得婚育市场太恶俗太黑暗,大可以去寻找心仪的爱情呀,没人拦着你们的。即使男权分子处处挤压你们生存发展的空间,但相亲角里可怜的大爷大妈,和他们的儿子,又欠了你们什么?

我很想劝女性朋友远离这些伪女权,也希望她们能清醒认识到:无论你是女硕士还是女博士,无论你年薪五十万还是一百万,只要你还没有选择不婚和丁克,还想迈入婚姻和生育,就必须接受在交易场景转换之后,你们在学业和职场上的得分,在相亲角里的转换率,会比你的期望值低很多。

打个比方,本文作者会写几篇小文章,有时候还能换点稿费。要是我某一天去建筑工地搬砖,曾经在腾讯大家上写过多少篇专栏,并不能保证我比其他工友一天多拿二十元工钱。我如果以此在微博上控诉包工头迫害读书人,大家会为我点赞吗?

在上海相亲角里,哪个大爷大妈没有几套房产傍身呀,女博士的学历证书,女白领的工资卡,对他们真是价值不大。孟常在视频中说,男权分子配不上中国优秀女性,男权认为“越优秀的女性反而越不好”。我必须说,这种看法,只是业余女权爱好者基于幻觉,对男性择偶者的集体污蔑。而且,女性在学业职场上的“优秀”,并不能与婚姻中的“好”简单划等号。在相亲角里,大爷大妈们巴望着未来孙子辈身高体壮脑瓜灵,儿女新组建的家庭不为钱发愁,自己的晚年少操心少受气。至于未来儿媳是不是女高知,是不是足够“优秀”,与这种期待没有一点关系。

我不认为大爷大妈们的诉求,在道德排序上低于女博士女白领对婚姻的野望。事实上,不少大龄待婚女的择偶困境,更多因为中国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导致这些女性朋友在人生规划和婚恋技能上都缺课太多。这原本可以避免,只是在公园相亲角里找不到解药。

行文至此,再读孟常文中的那处金句,“很多中国人认为事关道德和人性的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制度或技术手段调适或解决”。我部分认可这个判断,比如在立法上像欧美一样解除对未婚生育的歧视,不但会鼓励更多生育,也避免了很多不那么幸福的婚姻。相亲角里的大爷大妈,肯定也不再如现在这般焦灼。

不过大面积的制度改善来日方长,只要婚姻一天无法摆脱资源交易的本质,部分人还必须以婚姻为谋生之道和阶层跃升的捷径,让孟常老师忧虑质疑的失序,仍然会是中国式婚恋的常态。这有待几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觉醒。

在此之前,激愤的攻伐可能不如多一些同情之理解。借用一句话,“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上海相亲角里的大爷大妈,更需要有人搀扶他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深媒体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5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10多次,受到百般羞辱,她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2018年04月03日 11:11:37
来源:麦子熟了综合

原标题: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10多次,受到百般羞辱,她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0岁还不结婚,真的太晚了吗?“34岁、海归女艺术家、未婚。”她举着自己的征婚广告为自己相亲,对相亲角有了新的看法...

资料图片由郭盈光提供




自动播放


在中国,女性超过30岁还不结婚,就会被贴上“剩女”的标签。

郭盈光就是个标准的“剩女”:34岁、海归女艺术家、未婚。

2015年时,郭盈光第一次到全国最有名的相亲角—— 上海人民公园体验,被现场人山人海的父母和相亲广告震撼,她开始做调研,拍摄记录,并做了一组名为《顺从的幸福》的摄影作品。

后来她发现照片里那些为孩子征婚的父母们,都显得特别焦虑。好奇心下,她决定亲自去人民公园,为自己征婚。

连续几个星期,她每天到公园,举着一张自认为条件还不错的相亲广告,后面藏着摄像机,记录下相亲角家长的真实反应。这些家长的话,让她内心受到十万点暴击:

30岁还不结婚,真的太晚了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自述郭盈光编辑王微辣

这个作品,是我伦敦艺术大学的毕业创作,围绕剩女、相亲这个社会现象展开。

一开始没想过作品最后怎么呈现,我更多是好奇,相亲公园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在两年里去了10多次相亲公园,带着相机拍了一些照片。

后来越做越深,我就做了一个行为艺术:举着自己的征婚广告为自己相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5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贰零壹肆我来了 发表于 2018-4-5 17:17
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10多次,受到百般羞辱,她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2018年04月03日 11:11:3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第一次去人民公园是2015年的夏天,觉得挺震撼的。

公园里到处都是人,路边摆满了雨伞,上面挂着相亲广告。这里就像个人才市场,家长为孩子写的相亲广告,感觉就像是一个个人,在被展览、被挑选,看好了就交换信息。

这个人民公园我查过,是全国有名的相亲公园,在上海存在有10年了。家长之间都很熟悉,因为他们每个星期都会来,算是他们一个消遣的地方吧。

很多被相亲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去给他们相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九月论坛 ( ICP12066444 )

GMT+8, 2024-11-21 18:35 , Processed in 0.09483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