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九月
查看: 5263|回复: 42

[原创] 草菴漫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诗歌,我曾经在不少小范围的场合中提到,而且我也一直如此地认为着,即诗歌的写作与展示是一份充足而又可能的美学与诗者个人的思想世界。一首诗歌的完成,也正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光片段,写者截取的思想片段或是说认知流的返照。尼采曾经谈到,有一类哲学家的表达之所以艰难,是因为他们不但要表示思想,还要表达思想的思想。   在工业化日益精细、全球化经济日益扩展的今日,诗人又将以如何的面貌如何的写作态度去面对这样的客观世界呢。波德莱尔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带有时代性的批判者和引导者,他的《恶之花》是最早从频率加快的生活转而省视自己内心的创作作品丛。可以不夸大地说,从波德莱尔开始,西诗逐渐摆脱宗教性信仰性甚至于宏观的客观生活接受性写作视野,把形而下的较单一的叙事性写作技术,从更宽广的唯心的但不是机械式的写作方式呈现给更多的读者群。   由此返望中国,在汉语现代诗歌这个文学体裁建立九十多年的今天,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可以看到的是许多诸如迷惑、分歧、教条、形而上甚至于随波逐流的阅读与写作视野。一位曾在2003年底,与我私下交流,并鼓吹建立诗歌写作“新山头”的诗者,时至今日也麻木了。除了沉耽于往日写就的几首短制,便只是经常在国内的文学刊物发表较多的散文或小说。从2004年开始,我的周围也有一些人与我在多次的小范围内提到诗歌写作方式以及阅读视野上可以用来评价参考的美学原则。记得当时,我曾写了一篇《浅谈好诗》的薄文,其间第一次提到了诗歌的内在承质一说。关于内在承质,早在一九九八年,美国比较文学专家奚密曾经用英文如此来确定——intrinsic receives,其大意是独立的精神状态。我个人的观感是心,中国儒家学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为天地立心”的心。个人认为,文学的根本意义,就是指导人的精神存在以及精神实践。如果否定了这一根本,文学就失去了其最深层次及最宽广的内涵。其所包含的任何形式,只能是单纯的语言游戏。就像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批驳国内现代诗歌某些群体和个人以自我为出发,以所谓后现代主义为写作的精神指导范畴一样;单一的从个人出发的、不具备个人思想发散性的作品写作观念,无疑也是类似“快餐文学”等功用主义时尚主义的细致化源头。非常遗憾,国内文学经历或也正在经历这样的写作观和阅读视野的误区。   坦白地说,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一种沉重感。这种沉重感不是来自于我对现代诗歌个人阅读视野的狭隘,是因为我们在现代诗歌写作观念上企图与古诗词的传统断流,甚至于有悖于古诗传统,并在现代诗歌发展中,不断吸取其他文化有益养分或者说在修辞、形式等诸多技艺的过程中不加思考地与舶来品的思想等融合及深入化。或许,我的沉重是徒然的,也希望如是。 1,白马非马与夕光记   在很多时候,其实我更愿意抛弃我已经存在多年的诗歌知识以及我的美学视野,去阅读一首诗。比如,卡尔维诺在总题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中提到Readsattentively(细读)这个概念,意思是说在阅读到恰到好处的表达之后,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字背后密度浓度和意义的多样性。在卡尔维诺这份阐述上,我更着重于恰到好处这个词。就像我在一0年代的前夕,读到诗人国志峰的《白马组诗》。坦白地说,如果要我给志峰这组诗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浮现在我脑海的是庄子的一句“得意而忘言”。   譬如我刚读到的白马组诗中的《夕光记》。仅是前些日子,诗人施世游有一句话一下子击中我对于诗歌语言同样的感受。他的原话大意是如此,“连描摩也觉得是多余的了”。这句话,被我用在此处描述我对《夕光记》文本上的评价,是再也恰当不过了。在此时,我们不需要借助其他,只需要跟随文本自然贴切的表达,我们的眼前自然打开了一幅旷远的画面。   比如读到起句,“朋友们赶到对岸去了”,我一直在想,对岸是什么,大多数人在对岸,而徒留“我仍然在一片酒意里/难以自拔”,两者一动一静,却在不经间留给读者一份想像的空间。阅读这样的描述,观感指向是虚无且又丰满的。尤其是后面几个句子的定位,“浅黄色的阳光”、“我的朋友们远远地沿着/河岸,和我一起,向前走”、“他们在各自的酒意里难以自拔”,在这种表达潺潺的溪流中,我们总能读到志峰一闪而过地智性。诗歌有些时候是处于神秘的,就像现在,在志峰这种近乎是自由随意的泼墨化表达下,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语言对写者的信赖。这并不是简单地词汇上的调动,而是一种“神授”,如诗人汤养宗所言,“好诗都需要神授的”。   常常有诗人与我提到参照,似乎诗人总是以宿命式的唯心式的哲学观感作为其写作的重要观念和阅读依据。我不否认参照物的存在,对于诗人在向上的写作过程和阅读实践中,起到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同时也认为,类似这种较为机械式的总结式的参照观感,往往是诗人在其写作视野与美学实践没有抵达大成时的一种心理观感。一首好诗甚至于一个上乘的作品丛,只有表现出其他诗歌或作品丛所不具备的特质时,大部分读者才会认可和接受诗人所制造的观感,甚至可以说独立的精神空间这个词。   比如在志峰白马这组仅只有五首作品的组诗里,白马这个词似乎是志峰具体的参照物。但仅是我读完第一首,却几乎已肯定这匹白马只能在这组作品丛中作为参照物。白马在此间的意义,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禅、或道,或是志峰心底一闪而现的小念头。这样的参照表达,有别于我之前提到的写作视野与美学实践,它更似乎是一个这组作品所表达的intrinsic receives。在此之前,我曾读到志峰的乌兰巴托,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受。就像现在,在我看来,白马这组诗的意义并不在于志峰表达或没有表达什么,而是我们是否可以试图去通过这组诗歌去感受诗人单纯而又丰盈的精神世界。既使这份阅读经验是单薄的、流连的。 ◎夕光记 朋友们赶到对岸去了 我仍然在一片酒意里 难以自拔 浅黄色的阳光洒向河面 又洒向我 我向前走,沿着河岸 远远地,和我的朋友一起 我的朋友们远远地沿着 河岸,和我一起,向前走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 又洒向河面 他们在各自的酒意里难以自拔 不得不更慢一些 由于两岸由于 平缓而浑浊的水流 阳光更暗了渐渐填满山谷 ◎白马(一) 你在更早的清晨醒来 薄薄的影子浮于水面 周围仍是昨天景色 鱼翔浅底 鸟从头顶斜斜地飞过 那么静的山谷 你不出声就再没有声音了 你看山看水 看漫漫征程 你要向东 一直向东 要很久以后,才能从西边 回到原处 2009.12.27 ◎白马(二) 全世界的白马 都是同一匹 它不驮包裹 不着鞍辔 白得难以分辨 不管什么时候 它都刚刚渡过 一条河流 甩甩鬃毛 趁着暮色踏入草原深处 2009.12.27 ◎白马(三) 白马之白 白得难以描述 水从山上流下来 裹着石块,泥土,草根 我在树洞里想别的 水从山上流下来 一些流向我 另一些离我而去 那时我正在 树洞里想别的 整晚都有水从 山上流下来 那看不见的夜色 我整晚都在想别的 2009.12.27 ◎白马(四) 白马再白 也是马 赶在荒年 赶在所有能吃的 都吃光了 它没有理由不被牵出来 先是马肉,马头 然后是马心,马肝 马胃,马肺,马肠 最后是马蹄,马皮 节省些,应该 能够吃上半月 那时也该可以 挖到草了 2009.12.27 ◎白马(五) 说实话我喜欢 这个标题 我以前也常随手写 “白马”这两个字 一写白马我就 想起那座寺 应该是在河南 我又想寺外应该 有一大群白或并不 很白的牲口 每天被一根长鞭从东 赶到西 个个头顶冒着白光 2,天亮回家   前几天读到一句相当有趣的话,大意是说,在广大读者眼里的好诗,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一些二流的作品。对于这话,我不作具体的评论,诗歌的好坏,很多时候是很难说清楚的,具体的感观得由读者在写作和美学上的双重实践来决定。比如我现在阅读李敢这首诗,除了读到这诗中保持了李敢一直以来的沉淀、质厚、醇朴的诗意之外,还读到了他最近在作品语言上极其微妙的转折。   这是一首相当朴实、自然、亲切的诗,李敢在此处写得非常踏实,几乎可以说是一板一眼,没有运用到多余的诗歌技巧。我们可以通过踏实的叙述,“一根根”、“一条条”去跟随李敢进入这段朴实温馨的记录。这种抛弃复杂的表达形式,甚至于华丽的词汇描述,仅仅是像搭建一座四四方的房子一样,把词汇定位到文本该站立的地方。只是简单地用一种节制、缓慢地语调交待清楚人物、地点、实践过程。这样的写作手法,可以说与西诗形而下的抒情表达(部分人认为的冷抒情),在表达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时,我们可以更多的感受到李敢在作品中显示的世界与他生活中相对应的心理世界,相互返照的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样的经验体会,在当下的诗人文本中是不多见的。我不想拔高调子去赞美李敢这首在当下作品丛的意义,我觉得我们在读到李敢试图表达的这份“在四盏高热的卤钨灯的暖照下/发个短信问安你”的充足世界中的感受,已经是多么的受益了。诗歌很多时候只是作者心理和观感实践的表达,我们是否通过他感触到客观世界的美丽,才是我们作为读者最大的收获。   当然,此处不得不提下,我所读到的关于李敢在本首语言上微妙的转折。李敢的作品语言,以前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清晰、准确、贴切,但还略谈不上自然,总感觉有一种擽微的强赋味。但本首踏实的节奏、平静和缓的语言定位,却让我读到一个新鲜的李敢。就如我在不久之前与华襄所谈及的一样,应该祝贺他即将进入“连描摩也是多余的”新境界了。 ●天亮回家/李敢 我在成都一工地 转运木枋 看着民工一条条 一根根 搬运上车,堆码整齐 再跟车押运 赶返都江堰工地 再看着民工一条条 一根根 搬运下车,堆码整齐 烟抽完了 困得慌,在四盏高热的卤钨灯的暖照下 发个短信问安你 2009-12-27。 3,那时的七夕   我想如果没有网络这个因素,那我和诗人王九城(至少九城这个名字)将会是非常陌生。我在杭州,九城旅居西安,而网络把两个城市间巨大的时空距离一下子给拉近了。似乎已经记不清第一次读到九城的作品是在什么时候了,也不记得当时具体读的是哪些(如果孔仲尼再上,请原谅我微薄的记忆吧),但其作品的观感,貌似较为清晰地留了一些在单薄的记忆里。模糊中记得的,是九城作品中娴熟的诗艺与朴实的生活原味流露。自从多年前,我与西安的另一位诗人之道谈起意象和语言的关联之后,我个人觉得诗歌只提意象不提具体的细节,往往是不充分的。把生活中原始的质感提炼出来,往往要比苦心构造意象来得深刻和引发共鸣,而九城恰巧以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生活中朴实的细节而让我添加观注。   坦白地说,最近两三年来,我在诗歌技艺上最注重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把作品表达得浅显一些;比如诗人国志峰曾经提到一个尽量减少出现成品词的概念,最近两年就很多次被我引用在小范围的谈论与论坛回复上。当然,浅显的意思并不是简单地着重于让更多的人读懂,比如贺六浑在其《野猪禅六》中提到的语白意曲,其引用了吴梅的《词学通论》中一句:“言情以雅为宗,语艳则意尚巧,意亵则语贵曲”,我个人觉得甚是妥当的。另一个问题是周密,或许这词也不是很贴切,姑且献之吧。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着重于诗文本全首的和谐,不单是意象、节奏、甚至于音节,我也经常多读几遍后感受是否流畅而不隔涩。但这个周密并不是说雕刻到光滑,而是与我以前的薄文中曾提到的语言八字:准确、朴实、自然、流动,在全首中相互呼应。而最近在传灯录读到九城的一组《时间的声音》,虽然不能说每首都符合我在诗艺上两个问题的观感,但部分作品的闪光之处亦足以让如我之类的读者夺目。   在我看来,用华丽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去阐明一个生活中的常见感受,无疑是不显得高明的。但九城的这首《那时的七夕》,无疑是用简明晓畅的表达阐明了一个生活中的常见感受。尤其是读到“你说这个盒子/真漂亮”,这时候观感的冲击是无以言表的。我曾经想通过上下文,企图用其他的词汇和表达复原这样的感受,但最终觉得除了类似的词意,很难在浅显的程度上到达原句的情境。而与这句漂亮相对应的“我就写了一首诗”,此句诗后所呈现的关于“我的浪漫”,却几乎是被漂亮这行辞句颠覆到极为失落的反面。而这样的巨大落差,一直到结尾“还给了我”上升到最大值。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关于“伪诗人”这个话题。我曾经对于“伪诗人”这个“伪”字,一直抱有固执的存望。固执地认为,诗歌不应该谈到具体的好坏,不应该从诗艺和文本的高低厚薄去简单地量化一首作品。诗歌这个东西不能去固定地限定去写什么,而是应该去表达如何写,在如何写中与自己的思考相互结应,并自觉地提炼与升华抽象性、普遍性或非普遍性的生存经验。关于这点,在九城的作品丛(泛指时间三十首组诗),读者可以有效地领略与感受了。而九城作品的创造性也正在于此,它把我们在普通生活中难以深化的感觉强化和提炼了。我想,这也应该是九城作品所能被更多读者接受的最大原因。 附九城作品《那时的七夕》 那个时候 我们也过七夕 没有钱买礼物 我就写了一首诗 装在祖传的 一个盒子里 送给你 你说这个盒子 真漂亮 就收下了 过了两天 你把盒子里 写着字的那张纸 还给了我 4,沦落风尘   很多时候,其实我也不得不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我所认为的诗学观念,更或是浅显地使其解释为阅读一首作品后系统的美学与写作赏析观感。譬如前些日子,我在某个知名的诗歌网站留言中如此说,因为与周围大部分诗人在同一首诗歌作品上阅读观感的误差,让我觉得我在阅读与写作视野上是一个孤独者。这个孤独者的自谓,更在最近几日另一个诗歌网站上,一位小有名望的诗评者给予我诗歌作品的回复中感受到了。在这里,姑且不谈前后二者与我在视野上的差异,但作为一个浸淫现代诗歌已久的诗者身份而言,有时候我确实无法很恰当地确定诗歌欣赏中美学具体原则的这个概念。尤其是随着社会分工化的日益精细、社会经济的日益全球化,诸多开放局面导致的许多因素都让诗歌作品的描摹日益扩展化和细致化,比如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被一些个人或群体借鉴与标榜的“打工诗歌”这个概念。从文学的深入精神实践的引导,更或是开放社会精神面的有效引出,我不反对诸如此类的概念和写作态度。但我更赞同此类诗者在写作时不单是形而下的描摹单一的细节,挖掘底层悲苦沉重的一面,还需要确立这类题材写作态度上向上的一面,思考更广阔的一面。犹如我前些日子在某薄文中提到的“为天地立心”,这个心字不是简单地局限于自我,而是通过描写整个阶层的某些现象,提炼与深化这些阶层普遍性与非普遍性的生存经验。如果仅是单一的描述经验中向下的姿态,那作品本身也失去了指导社会广泛阶层精神实践的意义。   然是说也。最近我却读到一首颇合我心的诗歌作品,——诗人伽蓝的《沦落风尘》。应该说,伽蓝的这首作品已经在阅读和思想感观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立自足的可能世界。比如诗歌本身的语言,它的清澈质感在让我们在阅读体验中达到思想观感的较深层次。当然,抛开伽蓝想叙述的思想姑且不论,单是语言在阅读上的曼妙节奏,更或说巧妙的利用节奏上的设计和音节交叉变化的调整,足以让更多的阅读者沉浸不语了。而回顾阅读的眼睛,我们更可以读到作品思考上的博厚,其中的我与光阴为叙述主体的描摹,都被伽蓝巧妙地揉现了作品。诗者的语言描写着以我为叙述主体的世界,使这个世界成为“滑动的”、“符号的”、或是“古典的”,甚至我们都可以认为,连这首诗中经常出现的那个“我”,也在无形中成了伽蓝在思考主体中隐藏的虚设。   其实,对于《沦落风尘》,私见并不想对这首诗做太多的具体的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和探讨,我相信很多人以后会做,并且远比我做的要到位得多。但我认为那可能都是毫无意义并且歧义丛生的做法,它比较容易落入机械式的知识认想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很多时候,与其说是读者理解了某首诗,还不如说理解了作为读者的我们的理解方式以及思想和心理上的某种期望。所以,我一直固执地存望,诗歌写作和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恰恰需要排斥和抵抗这些东西。它没有规律可循,它是沉默的,它的声音,只会在你我内心深处轻轻震荡。就像我在伽蓝本首作品中读到的一句,“两个人会在一种古典里相遇/只是两个人的惯性,笼子,理性的微风和无所不至的虫洞”。 附伽蓝的《沦落风尘》。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 没有一种事物会拉住这些滑动的影像 在街道轻微的咀嚼声里,麻药擦去了自我辨认的视觉 把大部分时间都丢在贫穷事业的人们 三十年光阴,又能得到些什么 活着。尽量减少手的冲动,口中的自由 化为词语的冷雾。竖起衣领穿越黑暗猎手的 领地,在未知的拐角处遇到 尖叫、刀具、头发、飞奔或冷淡灯光的废黜。 2、 符号的嘴来吃我们的业余时间。我们向南方去 带着燕子、泥和远方的信 忍耐,让我们的身体成为洗刷悲剧的大海 哦,大海上锋利的礁石和发狂的泡沫 勾勒着最后的轮廓 两个人会在一种古典里相遇 只是两个人的惯性,笼子,理性的微风和无所不至的虫洞 3、 喧嚣是沸水中的梦魇,挣脱的人都只剩骨头 挣脱的人只剩下疼痛。 但是,不必。已经不必挣脱 生命本身就缠绕着无尽的绳子 它们绑缚了天空,不断复制美妙又单调的蓝色 4、 眼睛可以统领半个世界 嘴,可以领导另外的一半。 耳朵是半个世界的烦恼,性器是另外的一半。 此外,我们还有什么。 风在我们体内吹凉了残留道德的酸味儿 吹吧,直到把这段荒凉的歌曲吹散 5、 当我的手上不再有泉水,也没有阳光 世界就退回到阴影里。 风从石头墙的缝隙里钻过来 吹乱了灯下的数学习题攀爬的记忆 6、 回到起点,也不会回到最初的那一声枪响 而后是火药味弥散的空气里 向回奔跑着,沿着曾经的跑道 直到剩下我一个人在喘粗气,又一次越过身体的极点 直到空空的跑道被虚无的暴雨洗刷干净 看不见一个人影,看不见一个 7、 优雅的鸟,树和小小的村子 我离你们越来越远 我拥有的越多也就离你们越远 可是,我的手仍然在索取 向这个没有尽头又吝啬的世界 我的一切越华丽,骨头就越轻越迷幻 一片微风就可以让我离开地面 8、 你是我接到的第几个痛苦 我不必在乎。我的身体上涂满了结果 时间的流动具有跳跃性 让我们一起跳跃吧,跳过陌生的山和海 跳到未来,有一种宁静的清凉从回忆的白菜地里 透出来,握住 我们浑浊的呼吸—— 2010-1-1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ロ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ロ提现即时到账SO.CC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长安白话》   这几天夜里总感觉有个声音在唤我,模模糊糊的音调,但江南方言特殊的底音,却是乍听就清楚了。不知怎么,离开了故乡的温暖,连医生说的诊断也不准了。上月底,看见手指又如昔日一般的红肿时,我就知道该来的终究回来了。   在很多人眼里,自己大约真的是以一个文人的形象著身于世的吧。我曾经问过一些朋友,都不约而同说我就是一个文人。虽然,我也不知道自身怎么像是一个标准文人的风范了。前些日子,台北的纪铉先生和则玲女士邀请我开一个随记专栏刊在台北的媒体上,并说完成后可与他们一起合搞一个集子。虽然,作为一个“文人”,有著作刊于世目,有墨香品味,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大事了。但思及自身工作忙碌,我只能隐隐约约地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其实,自己是非常感谢他们的。一直以来,由于曾在早年遗及的伤病和自身的一些琐碎事,个人经济上压力比较大。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为编辑的朋友援引推荐,自己平常所闲录的一些心情字,只能堆在垃圾桶了吧。   周一起不得不因病住院,本想续一些小说于起点文站的。但由于笔记本电脑的无线登录一直由浙江电信涵盖,而浙信登陆起点之难,是所有起点浙友之众所周知的。无奈下,故重新收拾起一些心情,勉强运些文字。考虑到自己乍来陕不久,兼之平生最喜天宝年间的文人逸事,故暂把几日短文录名曰《长安白话》。   顾彬先生在他的《空山》(又译论中国自然人文观)中说,有唐以来,中国的古典诗歌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了。而所谓世界文学,不是简单的把各国及各民族文学的总和,而是指超越了本国或本民族语言的表达界限,成为世界文明渊传的一部分。在这点上,我甚是赞同顾彬先生关于世界文学的这些观念叙述。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文学的基础是语言运用。虽然,在中国进入商品化社会以来,中国的大多数作者们由于在作品上迎合了社会的节奏,而导致了一些成功。甚至于不少人说,他们才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如果以作品的欣赏多少来衡量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那是削足适履了。   自己曾经和一些汉学家探讨过,包括顾彬先生,他曾经幽默地替我考虑回国后的生存问题。他前段时间说,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只有诗歌还在进步,其他都是倒退,甚至于无法读第二遍。这点,倒是像我曾经对某些70后及80后的主流作者叫嚣的一些了。比如曾经有位80后的扛旗人说,中国的现代新诗只是散文的分行而已。我也在他的博里留言说,如他这般的作品,我闭眼也能写下几百万字。当然,不包括我已经睁着眼写下的。   如果中国的当代作者皆如他们的表现,皆如他们一般的迎合,那样,国之文学不能谓之国之文学了,该称之为垃圾文学。而且,我也大可以在《长安白话》里写一篇中国的垃圾文学作者们。 本站强荐:185娱乐╱城.足球╱真_人.彩票齐全╱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游记》 A 早在清明之后不久,远在基隆的同窗治平兄就朝我TEL,说WAIT ME在福摩伦莎。其实,自身一直有存去台湾的念想,去那边到处看看,比如少年时经常唱的阿里山、遥望中的日月潭。尤以在南大的图书馆读到于右任公所著《望大陆》诗作时,此心涛涛慨莫能已。 而零六年春末,台湾《联合报》与《中国时报》转载我同年四月八日发表在《香港商报》的陋作《暗香》,则玲女士更在编者按中提到,“很想邀请项君来台一晤,让其也写一句‘台北的屋顶正落下雨水’。”其后零七年,台北的纪铉先生和则玲女士邀请我开一个随记专栏刊在台北的媒体上,并说完成后可与他们一起合拼一个集子。虽然,作为一个“文人”,有著作刊于世目,有墨香品味,是一件足可赏心悦目的大事了。但思及自身工作忙碌,我只能隐隐约约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其实,自己是非常感谢他们的。一直以来,由于曾在军旅遗及的伤病和自身的一些琐碎事,个人经济上压力比较大。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为编辑的朋友援引推荐,自己平常所闲录的一些心情字,只能堆在垃圾桶了吧。 犹是说也,今夜的自己搭乘国航公司班机直抵高雄,内心一直未能平静。当空乘告知我们准备飞过台湾海峡时,我突然有一种很想长啸的冲动。这一份心情等我就榻于星庐时,依然对着台灯的光芒久久不能自己。 附任公《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B 极早前就存有绕莲池潭走一圈的念想,其因无非是若干年前治平和健斌二兄曾不遗余力地鼓吹其名。而今年五月,在杭州同潘维兄、泉子、江离、谷雨等几位友人与台湾著名女诗人紫鹃及其友深圳诗人莱耳小聚,并承蒙紫鹃惠赠文庙昌符,就曾谈起文庙在莲池潭湖畔,当时就不胜往之。 薄晓时分,我从半屏山沿路向南而行。此时,天有余雾,透过巨大树叶的缝隙,文庙沿着曲折的湖岸拔节上长,这样的感觉极是欣旷绵延。我甚至于想起自己年初写到的几句,“周围那么多风景/雾气笼罩湖面/所有的景象,都被你写成/袅娜而来”。 碧天辽阔,绿水流漾,我素来就极喜这种安静。可惜在行至九屏荷时治平赶过来喊我吃早饭,念及上午要与几位神交已久的友人相晤,不得不扫兴而归。 附旧作《在湖边》: 在湖边 (你的西湖和我的西湖) 我和你,不约而同 想起一些流水的光芒 有时正午 有时在黄昏 然后静下来 周围那么多风景 雾气笼罩湖面 所有的景象,都被你写成 袅娜而来 多么静啊 这些真空中的优雅姿态 又是多么地清新宜人 C 一直以为高雄的初冬是不冷的,就像早起时看见窗外盛开的几朵花,是那么灿烂。放眼望去,天空晴朗,四野蔚蓝。再远一点,巨大的树叶高过一些屋顶,低矮的湖岸迎风而动。从春秋阁折行向南,约里许就能看见慈济宮的大块行匾。慈济宫又称保生大帝庙,主祭吴真人,或称为大道公。吴真人原名吴本,据传生于宋仁宗时,泉州府同安县人,精于医术,以活人为心,以药方济人,廉恕不苟取,远近皆以为神,死后,乡里人士肖像建庙祭之,部使者请示庙额,上勒赐「慈济」,之后历朝皇帝勒封为“忠显”、“英惠侯”等。这是当我坐在慈济宫外的排档忙着啃一套烧饼油条的时候,听治平大略地介绍了下,治平那时非常犹疑我过春秋阁而不入。其实,于清以后的寿亭侯早已被神化,并赋予了其多数并不存在的优点。当然,从着手立意于南中国海文化、清文化及客家文化开始,我似乎应该抛弃这些史实上的东西,更应该从后世不断增添的所谓“德”去细究。非常遗憾的是,鄙人一直对于寿亭侯的这些“增值”存有一些藐然。只是历史上的若干烟云,总会在某些人眼底聚合、又在某些人心里离散。故此,我过春秋阁而不入貌似可以存谅。倒是治平与于君等几位好友,对我关于一套烧饼油条的吃法颇感兴趣。譬如我甚至于延伸开废话的“葱包侩儿”,其在岳庙之前长跪千年的秦侩王氏夫妇。正宗的杭州烧饼吃法应该是两根油条夹在一张烧饼里,葱包侩儿则是一根油条被一张面卷皮子裹住,杭州人习惯称皮子为春卷皮。葱包侩儿的一根油条是秦侩夫妇,而两根油条无非是秦侩夫妇与张俊、万莴四人。油条最早的名字就叫油炸侩,虽然现早被油条代替,甚至于油条的涵义也被延伸出许多含意,但葱包侩儿的名字却始终包含了南宋的那一段平民野史。 D 昨日与常州一位友人聊起文字,余言好章必不限好读者阶。薄暮时分,余与治平君等几位友人亦是谈起这个话题。此次来台,余随身携带了一些文著,其中尤以诗学著作见多矣。之前,诸友与己言及大陆与台湾新诗的成就及区别。余曰,大陆当代优秀诗人甚多,尤以写出一两首上乘佳构者更为多哉。然是说也,治平君亦举之周梦蝶公、非马、洛夫等诸先生。如是闻之,余言其谓文之叁等,曰中乘之构感己感人感周围;上乘之文感世感天地感苍生;下乘之文大约可以感三两只茅厕大苍蝇乎。譬如当代刊著,流水文人情稿充足其页,其编安知上有天意下有人心乎。余亦只在多年前每有夜深之期,草叹几声矣,多不敢当。更或深者,余略不以己为推,既已推亦少为表。若北澳其康兄于零五年曾曰,若刊著每刊于弟之章,其刊必有盛才之士。然或了了,尘世当多千里马而少伯乐,此乃当代一乐乎。叹曰微时,无以慰怀,涕而不表。尝余三载光阴,一笔横天,江南几有抗手乎。想必无已,当浮十大白! 附旧作: 1。 无意狂名书汉史 曾将闲愁制新词 思怀唯如西湖浅 一潭一月一相知 2。 世事安抵知相思,敛笔居寓少题诗。 片云有负空名姓,几人怀记余曾痴。 E 星庐这个名字,早在我靠近它那夜就喜欢上了。题匾用的隶书笔力刚健宽博雄伟,落款赫然是蒋志清。前段时间看电视剧《解放》,自己曾写了几字废话存博。一直以为,志清兆铭德邻诸公的失败非自身罪,因自他们的理想与实践相距较大的果行致一。亦尤是如此,才使中国缺乏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使得四九年后的中国因民主、经济、文化等诸多建设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更由此,才会出见今日我见到的星庐题字。然此去者已去,生者却对早陷于历史长河的记忆无法仔细地追寻。譬如我现坐在下午两点钟的星庐,门口一片低垂的芦苇,顺着一圈木质长廊在风中摆来摆去。前日夜,清玄兄甚至于说这是一位踩星而来婀娜的仙女与我们品茗、攀谈。只是我没有清玄兄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唯有依着阳光下斑驳的倒影,偶尔仰头饮下一小口乌龙茶。 附临作 选择在异乡的街道 选择一盏昏黄的路灯 坐下 点燃一根烟 抽或不抽 都不重要 烟雾的形状 像极了一幅执手的工笔 只是暗香分开两处 你是多么多么幸福 F 前晚,应清玄兄邀请,与高雄的几位这几日乍识的友人小聚。蒲晚时分,余亦是穿上了两年多未就的西服,只是未戴眼镜。聚处选择在左营旧城,余到时诸友皆已来齐,一片熙攘之声未近门就已入耳。蹲小案、饮乌龙、凌美食,不胜快哉。宴到半途,仲安兄即兴朗诵了余前日登莲池潭的口授之作。 在薄晓时分 靠近莲池潭 此刻,天有余雾 我忽然想到 雾中的某个下午 我们淡淡地谈话 周围很安静 有时仿佛能听到 彼此之间清晰的心跳 但却更加不语 只见你脸颊上的 一两朵小红晕 浮在空中 前日清晨,余与治平、仲安、纪铉诸友从星庐徒步莲池潭。半途谈及汉语新诗之观,末时余口授此作,当日下午与今年其他几首即被仲安兄转高雄诸友一阅。譬如仲安兄前晚所言,谢谢给其一个不一样的下午,这样的时候狠多年未曾有过了,其余诸友亦是附和之,惟余冷汗盈盈并有些惶恐。比较诸友叹己未生长在台湾,并惊讶余之国学功底,余亦是有同样之感。惟其时两岸文化本是同根,虽各自变化有其途,然近十年来而观,台地文化略显疲势,於文化观之视野、高度、文本的控制能力皆逊内地一筹之。若以余处新诗一界,九零后之新人亦是观感如此之。 G 今天起得有些晚了,昨日在复兴路的大排档与几位友人聚得迟了些。几位十几年前在波士顿相熟的友人,问好、拥抱、热泪盈眶,一直到两点多才相互致别。此刻,端着一杯暖茶立在窗前的我,却无由的想起一句词,“叹年华,我亦愁中老”,大约是俞曲园次女绣孙落花诗中一词,俞樾年评曰少年人不宜如是,不过我已非少年多年,如此念到昨夜聚会,念到坚尼桥畔,马塞青翠的山岗,心中亦是纠葛不已。只是那时那刻,再也无法回去了。 致飞廉 此前,相较于凤凰山的两段枯木 抱神以静。你我刚刚饮下 异乡叶落的声音 山色昏暗 每一刻皆在起程 这阔大中的具体 它们在飞行中重叠 弥散,聚合 渺淡的星光,微远 众人曰醒,我们独醉 “饮叁千忧患” 在何年何月 无题 窗外有雨 街道上都是空的 整个下午 我们一直对坐着 仿佛回到了前夜 我们彼此送花、拥抱 相互致别 之后,说起昨夜 你在行船北望 看到一架飞机,静静地 在你头顶飞 我没有提起同样的场景 只是端起一小勺 韩国的咖啡 (那是你邮来的) 慢慢饮尽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残简》 1 最近忙于一件事——送别一位家中的老人。出棺那天,雨水细细而又微斜地飘着,在丰禾到龙驹湖的大巴中,我捧着冰凌的评论集。当时正好读到她评述先发兄的《残简23》,先发兄诗中那句“河山翠绿,像个废品”,却猛然引发我的共鸣。以前自己最喜欢晏殊那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正契合自己当时的心境。当然,还包括我送别老人仅写下的一行诗,“涕泪矣/高桥望断高桥”。 2 很多时候,许多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都把一顶“诗人”的高帽塞到我的头顶。诚然,写诗对于许多诗歌爱好者来说,是一件非常欣悦而充满乐趣的事。但就我而言,已经写下或未曾写下的每一首诗仅是我生活上一段极小的心理记录。它们或许欣喜若狂,也或是沉默哀叹,但仅是我一次心灵上波动的过程。它们与波澜壮阔的伟大文学毫不相干,只是一个平民微小的绵延的几行呼吸。就像许多人说我诗歌的单一性浅薄性一样,我觉得释放了就好。借用多年前的一句废话,“但心所至,唯真最美”。 3 昨日,与一位认识多年的著名女诗人在Q上遇见。当我们彼此微笑着唱一个肥喏相互问好后,她笑着提到了我写的一首诗,顺便问我,冉冉而去的知音后会了没。我说知音这个词,以前是假象,以后或许大概肯定不存在。当然,文字上的共鸣是意外之举。而且,我诗中写的也是虚构吧。很多时候,笔力到我们这样的程度,不排除某些作品是看羊吃草而勉为之。 附原诗: 《纵使相逢应不识》 我曾在多个雨声萧萧的夜晚 提笔写下三千情书 并目送它如一羽归鸿 蔼蔼的向某地飞去 如今,一阵风将这一切 吹得空空 比如知音这个词 对我将毫无激情 4 集子要出了,集中了我个人认为的从1998到2010的顺眼的诗歌作品,大约一百六十首。其实,如果让我以自身的阅读视野评观这些作品,不抛开时间这个背景的话,作品可以压缩到七十五六首左右。这个数量于我而言,当是一件幸事了。事实上,从06年开始,我总是有选择的放弃有重复气息的写作,如果有时间,我宁愿去打磨旧日的作品。严谨、踏实、向上、自在,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人在其到达某一个行业一定高度时,所必须具备的特点或是准备条件。随意、重复、散乱,这些都是要慎之又慎的。 如果今年还有时间修订,准备在年内再出版一本打油及一本废话集。名字我也想好了,废话集就名《草菴黑话》,打油的就名曰《灌水录》。 本站强荐:185娱乐k城.足球k真_人.彩票齐全k手机可投k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暗算》 黄昏时分,QQ上收到一位朋友的消息,大意是某本刊物录用了我的两首小诗,让我留下地址信息,方便编辑部寄赠刊物等。虽说这样的利好消息素来极少(因为我只投年选类稿件),但对于有人如此欣赏我的陋作,我一向是采取不抵抗态度,比如立马回赠一个热忱的笑容(当然,不管他们是否看得见)。 唯尤是如此,写诗就我而言,亦是一件大废周折及脑细胞的事情。至少,比在新丰饮食店吃三个肉包一碗馄饨之类的事,难度大上许多了。更何况,除非是组诗和回忆同一件事的需要,同类气息的表达作品向来是我厌倦并抵制的。 譬如前晚,在网上和采耳哀叹,上乘的作品何其少也。十月,陆续收到大江南北的朋友邮来的集子若干。但最近又突然不想看了,床头堆砌起来的书高高的。有时还想,我在书旁睡觉,哪天夜晚,它们会不会倒下来。 现在八点多,在优酷看《暗算》。一位极有能力的女数学家,研究破译电报密码。我惊讶的是,她的穿着与思想已经和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相仿。最近几天,都在深夜静静看。刚看到她成为植物人,之后延喘百多天后去世。蓦然之间,我感到天空低到了窗檐。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ㄎ顶_级_信_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水长,天凉加衣》 1。 凌晨时分,在网上碰到一位写诗的同好,还没有给她打招呼,她就发了一个微笑,说我昨晚匕首出鞘的回贴姿态很专注。我没有说什么,只是贴了一首歌的地址给她。记忆当中,这是05年后,第一次与朋友分享这支歌,一首某个论坛的朋友用作签名的歌。我曾经极是喜欢这首歌词,“风雨的街头,招牌能够挂多久”。这么多年,不单是网络,生活周围也是人群来来往往的。偶尔想起一位或几位朋友,或许会热泪盈眶,或许会轻轻压下一声叹息。如果祝福有些许用,那请让我此刻对一枝点燃的烟祈祷,“山高水远,天凉加衣”。 2。 终于回来了,仅是出外一周,就陆续收到了五本书和两本杂志,不包括我从武汉带回来的《汉江文学》和《天中诗刊》等一些刊物。其中,尤是喜欢卢辉兄的诗集《七层纱》,装帧简洁、雅致,全书小巧玲珑,甚至于可以放入衣袋。其他的是涂国文兄的《苏小墓前人如织》、若水兄的集子、麦家兄以及吴玄兄和鲍贝的小说集。杂志是《中国情诗》冬之卷以及《华文》第6期。 之后的日子,准备安静地读完这些书,顺便写一些废话式的读后感。 3。 最近不停的收到一些朋友的开刺邀请,所以我准备在十二月找一个安静的废话所,就今年自己阅读的汉语新诗感观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当然,是我个人阅读视野式的,尽量做到外引内秀,与前后左右做一些粗糙地横向比较。这样,我今年的业余爱好任务可以说完成了。而明年,我准备在新诗写作上简单地作一个封笔,顺便写一个多年的写作感受,也聊算慰己吧。 4。 我有时会去我曾经喜欢的地方看看,读读那里的诗歌或文字。 前几年还会为一些精华或固顶的东西写上我的意见,甚至于被锁贴。 现不会了,我会淡淡的看。然后,风一样的飘过。 5。 在阿襄的流水日记里,读到有关青荷和小树的记忆。 青荷是一个诗歌论坛。我04年经常在那,鱼观兄和晓寒就是那时开始熟悉的。 现也经常看到他们,偶尔去踩他们的博。 关于小树真的很可惜。他那个随笔啊,写到有我的一段,虽然只有几十字。 但我想对他说感受的时候,他走了。 我没有写任何一个字哀悼或纪念,我写不出来。 包括沈河兄,在收到他集子的次月,他走了。 我在我的旧博固顶了一个月兆印兄发的消息,唯此而已。 现在,我的眼睛似乎有些湿润。 6。 昨晚与一汉口友人相约在黄鹤楼,薄暮时分正是雪花纷纷的时候。坐在与黄鹤楼遥遥相望的某中西餐厅,我俩皆对食物不感兴趣。只是提到若干年前在网络周围的人,当然,被招安的更提到了。至于我期待他批评于我的十几万字废话,都被他淹没在小笼包的咽喉之中了。对于自己的文字,周围的朋友其实有很多的感受。从若干年前的佳句拼凑,到无技巧的追越,我走的其实是由内而外的路。坦白地说,提高文字不外乎两条路。一是由内而外,即是先到达一定高度的审美观念,再去通过模仿摘要具备一定功底的语言,达到完整自身的功效。二是由外而内,即是通过模仿某些特定作者的风格开始,从摘要、品读甚至于深入其中,基本地和特定作者的审美观念和语言功底相符合,最终通过审视以前的作品,加入或完善其他人的内质,达到完成自我的功效。 附昨晚在某地若干废话。 A 嗯,我曾经听见很多人说起读诗的感觉,就是有佳句三字。 这样的认识,会遗漏一些隐藏在句子背后的东西。 比如我去年谈到李敢的有气息,提到老国的语境呈现,这些都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东西。 当然,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不足为论。 就像我前几天读到吕进的一家之观,他认为: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B 但诗歌除了技巧,还有许多东西。 比如作品的诗意格局,由文化载道方面形成的作品内质等等。 甚至于与前期后期同期诗人在表达上的横向比较,修正抑或反哺以及共抑。 像九十年代的后现代自我表达,中生代后期乡土风格的反哺,七零后们对于主旋律的思考或是说靠近等等,不一而足。 本站强荐:185娱乐乆城.足球乆真_人.彩票齐全乆手机可投乆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音》 1。 黄昏时分,收到北澳挚友其康兄的邮件,言及05年我与他在香港曾提到的一首迪克华朗的小夜曲。记得那晚在采马道FREE酒吧,我曾趁七分醉意为此曲添了歌词。而在去年年初,大公报在刊其康兄《采马街二三事》一文中提到了此词的英文版,言及我原文“有风瑟瑟吹我”被翻译成“has the wind to rustling blows me”,其中rustling的运用,显得与原意较隔。老实说,此词的绝大部分内容我都忘了,甚至于自己也没留底(可能留在皋亭老家那台旧电脑中)。所以,其康兄的邮件,我也仅是回复了悉字。自从07年完成《回首浮尘》的翻译后,我与英文及其他诸多舶来品的文字相距较远。我一直坚持在国内就说中国话,既使有些学弟来看我,依然带那么几分洋腔。 2。 前些日子在日记中提到小树和青荷,以及我对一些曾一起写诗写小说朋友的惦念,没想到先发兄和胡桑等几位先后来博处看我。其实,有时自身亦是很纳闷,比如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觉得国家远不重视。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屹立,很大的层次上取决于精神上或软实力上的成就。比如美国,一直以它的文化在慢慢渗透周围的世界。我想,若干年前苏联之所以能与美国并称两强,其璀灿多姿的俄罗斯文化应该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观我国,连一个较大的较远的文化发展观策划都没有。确实,有诸多孔子学院在各国陆续建立。但试问,如果一个连当代语言文学都不能取得较大成就的国家和民族,很难想象其在继承传统文学上有多少创新和毅力,甚至于会取得多少成绩。总是当代的,便于更沟通吧。 3。 关于我对诗歌的封笔状态,这几天陆续收到一些朋友的问候。一位我省的知名评论家,甚至于如此说,对你而言,多写下一首好诗是最重要的。我无言很久。 4。 前些日子,和皖省一散文家提到知音二字。这是年来,我第一次和一位朋友谈起这个名词。我现在依然觉得,知音这个词,非常困难。我自己也没有相遇过,所以也无法较深地提到这个问题。但把知音换成一个较浅的名词知己来谈述,我则想起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也谈知己。现在的我,依然如此确认那些观点,但同时把这个词语从我的观念上扩展化了。我觉得就时间上有长久、短暂、瞬间,就交流方面有个人情操、业余爱好、工作共识等多方面的。而现在突然想起志摩与徽音短短的会心,更想起志摩于海上写的那首《偶然》。 附《偶然》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本站强荐:185娱乐v城.足球v真_人.彩票齐全v手机可投v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远》 1。 总有几位熟悉的朋友说,我喜欢在夜间游荡。事实亦是如此,而且我的思维在子夜和晚间似乎更容易发散。譬如刚刚与台湾某著名诗人在开心网结束的对话。谈话的内容无外几点,第一是关于台湾将举行周梦蝶先生的作品研讨会;第二是关于我对于国内文化氛围的一些粗糙的看法,并谈到自身羡慕皖省诗歌的当下局面;第三是谈到中国简史的台湾版本,个人觉得在文化观上不能局限于大陆最近五十年来的理念,而要在个人修养上创新,就需要有目的性地兼收并蓄;第四是谈到彼此周围一些诗人的状况,包括家庭状况;第五点属于个人隐私,此中省略两百字。 2。 读到严正弟的日志,其内容大意是他的一首作品及其友人帮助他翻译的英文文本。因为时间因素,我也仅简单地表达几个意思。第一,是题目《更远》,我个人觉得可以译得再重一些的。比如他友人译的题目further,在某种程度上有限制本首文本的韵涵。更远可以像莎士比亚李尔王中to remote那样译。第二是要他提出,他的友人在翻译中要兼顾译后的文本,不要把他的作品逐句翻译。尤其是在牵扯到典故和一些特殊名词的转换。第三,我个人觉得他的友人在语言上似乎具备比较敏锐的直觉,在不少句子上的译文上,拓展了他作品的原味。 3。 在剑冰兄编纂的本省诗人博客名录上,我的笔名由某修改成某某。其实某也罢,某某也罢,我也就是我。一个既不能小隐也不能大隐的胡说九道者,经常唠叨一些废话的人。我会对一些氛围叹息,对一些现象无奈,但更多的是想希望动员周围更多的人勇于写作爱好写作努力写作。 4。 前些日子,在一挚友的博上,很意外地读到友人利子的一首诗《中年这个词》,竟然有许多感慨噎在喉中。认识利子很久了,早在现华语的前身时期,那时是利子在主持和运作这个网站。而我这个人,除了在诗歌理论探讨的若干场合上,其他处是极少见到我的身影的。所以,坦白地说,除了在与建松兄一起主持本省作协论坛诗歌版的一段日子,我是极少读到利子的作品的。上一次仔细地阅读利子的诗歌,是她的长诗《红尘在》,记得当时自己也做了一些蜻蜓点水般的回复。其实,像利子这样的写作主题与写作形式,在我个人的阅读视野上,是我一直不敢评论的。这样的诗歌,私见不能从技术的角度去解构。这也或是多年来,我与利子及与利子相似表达的若干诗人,遥遥相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吧。 附利子全首: 我写下中年这个词 写下和中年这个词有关的事物 这些空泛的思想 正书本一样静静地翻动 但不会轻易地被人阅读 一只蝴蝶看上去多么柔弱 它扇动着乳白的翅膀 从我的窗前经过,突然回过头 大声说:我和你有一样的心事 我写下中年这个词 写下耗尽的青春和埋藏骨缝里的忧伤 写着写着,天就黑了 除了月亮里那个寂寞女子 还有谁知道,我前世的名和姓? 狗尾草长在匆忙的路上 某年某月某日,岁月的脸沉下来 将容颜的烙印深刻于褶皱 我写下中年这个词 很自然地,写下岸边的桃红和沙土 甚至梦里那个打马赶路的人 他险些要了我的命 这一点儿也不荒诞 剩下来的日子,也许有更为凝重的节目 填充生活的底色 或者只闻时间遗留下来的腐味 中年这个词,需要埋下长久的痛念 才能调制一付温和的药剂 5。 凌晨三点,登陆新浪旧博,原意是抽几篇0203年的文字拿来修改,却意外地读到某个留言。大意是今年来过几次,博门依旧紧闭,期待早日回归。之后,顺着留言去踩博,是一位名叫童某某的博客。此人在山西某县委宣传部及文联任职,在我担任某刊编辑时曾采用其的几篇小说,还对其中的一篇写了几百字的废话。没想到几年过去了,他还在博上念叨。前几天,有一位朋友在Q上和我谈起网络虚幻,记得当时我并不认同。现想来,我的观念依旧。 6。 我把Q的签名档改成,“South I like,or south”。其实我是省略了后半句,“Exactly said for instance you”。早在年初,西平兄弟曾经在我的陋作《南方以南》中评论到,“是对身体返照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境象,是她?或是他?是恋人?或知音?或者什么也不是。 ”而我个人觉得,用一友人和我的对话“so to say,the South will become more beautiful!”来回复此论,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Z顶_级_信_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废话》 1 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意外地接到某人电话,大意是找我谈下某书的意见。对于已成稿已出版的书集,我一向是懒得废话的,所以我的文债才会欠上百万字之多。此次,我依旧没有对此友废话。我觉得,只要喜欢,那就多读一些,不喜欢的话,就搁那,哪怕是厕所的窗台上。我就有许多集子搁那的,不过都是我日常在翻阅的。坦白地说,我也就在收到集子当天翻阅了本书巅峰卷和地震卷的一些作品。至于其他,我懒得去读。从这方面而言,不得不从我的胡说假设观点说起。我的胡说预设观点一般是两点,第一是达到我想阅读的技巧水准以上,达不到我要求的,哪怕把主题吹得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更重要,我也不屑一读的;第二是误读。个人觉得所有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应该误读的。如果没有误读,不是作者水平差,是读者该去跳井。以前有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把技看作高于一切。我说一个是时代不同,盛世不需要发掘和提倡主题很重的作品,另一个是我的阅读视野更着眼于学术观,比如钟书先生在其《宋诗选注》中提出六不选,由此而不入选文文忠公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老实说,文文忠公这两首大作,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的,但站在学术的观点上,仅是血书之作而已,于诗构其他别无亮点。所以像《宋诗选注》这样抛弃时代背景政治观念来编纂的著作观,何尝不是现在国内大小刊物编辑需要极力追求的呢。 废话扯远了,话题依旧说到刚刚的集子。觉得大致还好,此书巅峰卷也是强如人意,像南人、巫昂、吕约、朵渔、杨黎、伊沙、沈浩波、藏棣、唐欣、侯马、孙文波、王晓妮等的诗歌都有载于其上。 2 还有,于唐以后,甚至于说于宋以后,对李青莲的静夜思之作,其赞是比长江之潮水更要滚滚而来。短短二十字,是评论如潮。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在对某文做出恰如其分的评论前,其评论者的创作水准应该是极高的。一个不具备极高创作水准的评论者,最多也就仅在魂性和神性于文字写一些赏析类的废话而已。但这样的废话,在高手面前,无疑是让他冬天喝冰水。就像我读到有些评论大赞静夜思一样,我就觉得我很想反胃。静夜思此作,也就仅在写作语言上突破了当时的用语风格,清新朴实,娓娓而述。这就好像我们读汉语新诗,比如一些风格和语言的最先写者,比如何小竹啊等一些,像他们的作品,也就在写作的当时年代很有新意,但放到现在来读,大部分连佳构都谈不上的。就像静夜思的评论,于唐和李青莲同期一代,此作的评论亦就我刚提到的几句而已。只是一直到明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上谈其“妙绝古今”。倒是他所谈到的李青莲诸句“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却有些和我前些日子读到的吕进的一家之观有近义,吕进认为: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但我一直没发现,这位胡先生的诗作有何“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想必其的评论亦是我一样,大之了了罢。可怜被静夜思那些赏析(我个人觉得连评论都不称得上)误导的人们啊,呜呼哀哉! 3 个人觉得所有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应该误读的。 继续看,看到这有意思 阿襄 发表于 2009-12-11 17:45 嗯。这话我提过多次,其实仅是我阅读的一种假设。 第一,阅读量过多的人,不可避免会带一种经常性的思维去阅读作品。既使这份思维方式是当下最优秀的,也保持了对于任何风格的作品极高的敏锐性,但它依然是一份障碍,限制读者更宽阔地去进入阅读。 第二,抛开专业读者的阅历,以一个非文学爱好者身份去阅读文学作品。那样一些经常性的评论架构(比如赏析、序、跋等),会被这些人看成曲意放大的妖魔。我始终相信,上乘的作品会与读者心连心。既使读者只能品读十分之一或更少的况味,那也足够他回味很久很久了。站在这样的阅读角度下,误读反而是好事。 第三,我始终认为,阅读作品需要人生阅历。但这份阅历不需要一定去亲身经历,但大致地了解可以帮助更进一步阅读。这时候的阅读,其实也是某种状态下的误读。但事实是,很多读者会品到这份况味。就像南方没有雪,但不意味不能够品味雪的况味。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顶_级_信_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废话二 1 子夜时分,怀着一分偶然的心境,叩开一位兄弟的博门,迎面即是其抱着孩子一张温暖的照片。余呆呆地望了许久,没有留下寸字片言。看到其如此这般,余觉得留下什么都不必要了。光阴弹指即挥,属于余与其笑傲网络指点天下的时光,其实早已湮灭。譬如余,一直很少去怀念去记述或是说指认那段往事。仅在前段时间修订文集最后一稿时,斟酌许久才收进几首代表那段岁月的旧作。 2 一直以来,为一位友人的诗歌之路怀揣一分惋惜之念。这位友人,是余网络相识较久的一位朋友,在古韵新诗散文等方面,都曾予余一些启笛。今夜,偶读某省青年诗人的语录,其间读到伊的诗观,不得不大摇余首之。五年光阴其实不短矣,在伊之友人早已奋进的这些年,伊还抱着守缺之念,实是大愚之。若诗之道,本应是简单繁复俱是小技,唯文心需含天地念千古怀左右述当下。若仅纠于一向之本,既使鬓残亦处于小成也。小记于此,或可悲之哉。 3 终于,夏天来了又去了。但对于我这个曾经想着如何如何去流浪秋天的人,唯有在今夜若般微寂的夜,捧一杯咖啡轻轻地吸咀。在喝下半杯时,起身拉起一小半窗帘,在电风扇呼呼的声音中,外面的月光细密地飘进屋子。这时候感觉非常的静,哪怕是窗外偶尔的脚步声,听起来都是令我有些恍惚。 前些日子,与苏省的一位友人闲聊,她问我中秋到了,准备写些什么。我回答得很茫然,那一刻真的不知道去写给谁,或是为谁留下些许陋字。有很多事在今天想来,其实已经是非常地遥远。那个曾经离我很近的女人,只剩下一些光影偶尔还会盘旋,很慢的那种,她的目光依旧清澈,那些曾让我感动的温暖与坚持,由是莫名地想起半阕《鹧鸪天》,“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人生如似一段旅途,遇到路口终会面临选择,但每次只能选一个路口走下去,走累了,就睡在梦里,一直到不曾醒来的那一日。当然,如果是我这样的旅者,还会睡在文字中,一些勉于寄托自身心灵的文字。但譬如十年前,我自然不会想到会远离我熟悉的环境,用文字来寄存我这颗犹是单薄的内心,静静地等待一些美好的东西从文字的行列中流淌出来,仿佛可以听见它们的高歌,从容的在安静中吐露芬芳。 当然,在我看来,文字也仅是如此功能了。我不喜欢参加一些有很多人的聚会,并在聚会中高谈力饮。只是偶尔有些甚是熟悉的友人过来,我才会起程赴约。三五碟小菜,两三瓶饮料,一些文史佐之以餐。回程的时候,我会反复回忆聚会的场面,记忆就像一只长焦的镜头,而车行过处两边的梧桐树则显得越发高大,像首恬静的小提琴曲。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顶_级_信_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九月论坛 ( ICP12066444 )

GMT+8, 2024-12-26 03:44 , Processed in 0.16555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