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任务发射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张衡一号设计寿命五年,由平台服务舱和有效载荷舱组成,总重量约730公斤,外形为一个长、宽、高都大约是1.4米的立方体,单太阳翼,装载有6根伸展长度4米多的卷筒式伸杆机构,收拢时只有手掌大小,展开后长度均达到约5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监周峰介绍,卫星上搭载的有效载荷共3大类8种,其中,探测电磁场的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载荷填补了我国在近地磁场精确探测领域的空白,与国际上先进的执行地球磁场探测任务的德国卫星和欧空局卫星相比,载荷技术指标相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意大利载荷与我们中国研制的高能粒子探测器互为补充,联合完成整个空间高能粒子的探测工作;奥地利载荷主要为中方研制载荷的矢量磁场探测数据提供标量的校准。” 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示,这颗卫星是我国全新研制的国家民用航天科研试验卫星,也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主要是用于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为构建我国的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树立一个重要的研究基础。” “张衡一号”可分析全球7级、中国6级以上地震
张衡一号发射状态结构图 地球电磁场部分源于地球内部,也与太阳和电离层的变化等有关。正是有了地球电磁场,我们才能通过指南针辨别方向。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进一步解释说,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这就是地球物理参数。张衡一号就是要对这些地球物理参数进行研究。“地球物理参数,这物理参数多了,电磁场、地磁场、形变、专业化地下流体,地下水呀还有引起的动物反应,这些东西要通过科学研究搞清楚,这些信息和地震孕育有什么关系。” 不过,电磁场的变化只是地球物理场的一个基本的物理参数,并不代表全部的电磁场在地震之前一定会发生变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袁仕耿说:“我们现在是选取了地震效应释放过程中,比较显著的在电离层上可以观测到的电离层的变化,所以我们这颗卫星本身不是直接来观看地震发生的过程。” 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磁性、磁场和引力,卫星也不例外。运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还要兼顾近地轨道强大的地球磁场,此时要想精确探测地球磁场的细微变化,对卫星的电磁洁净度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要让卫星自己的磁性对磁场测量影响减小到最小。目前,张衡一号的磁洁净度达到0.33纳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衡一号卫星高精度磁强计主任设计师周斌举例证明,这就像在一个强背景下,测一个非常弱的变化:“有点类似于一个大象上面爬上一只蚂蚁,那么我们把蚂蚁分辨出来,就是要达到这个程度,最关键的并不是光把蚂蚁分出来,分辨蚂蚁的同时我还要把大象称出来,描述的误差呢也不能超过这个蚂蚁的大小,对载荷来说的话,我总结一下就是要求有三点,第一个灵敏,第二个稳定,第三个准确。” 通过这颗卫星,就形成了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综合观测平台,不同于只能观测有限范围的地基平台,它将分析全球7级、中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副总师申旭辉解释说,至少6级是考虑了三方面因素:“6级以下的地震一般来说不会造成明显的破坏;第二呢我实际上是要再把所有的地震监测起来,那我得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大量的计算系统的投入,成本太大。第三个就是科学上来看,5级以下的地震,它能量有限,所以不足以有大量显著性的信息到电离子层里面去。” 这样的电磁信息如何能够保证能准确监测到?申旭辉回答,卫星在轨期间将每5天实现对地球上同一地点的重访,观测区域可覆盖地球南北纬65°内的区域,重点观测区域覆盖我国陆地全境和陆地周边约1000公里区域以及全球两个主要地震带,这就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了信息、数据的获取: 申旭辉说:“整个我的运行团队理论上我是24小时不间断的在工作的,有数据下来我马上处理。然后另外一个地震前的,比如说假如我这十天间有了信号,我卫星过去,那么我可以至少十天内可以有两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