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九月
查看: 1172|回复: 16

吴越名胜数虎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rum.jpg



    说起苏州,虽然诸如寒山寺、拙政园、狮子林、观前街、平江路等都是其象征,可我却对虎丘情有独钟,觉得那雄伟的虎丘塔,才是苏州真正的标志性建筑。正如苏东坡所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就连从苏州周边过往的路人,也会不由自主地从所在的位置遥望这座千年古塔。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的北郊,传说中虎丘是苏州西山的余脉,但因数千年的变故,虎丘周边地带都已失去了山峦的特征,仅仅剩余虎丘山这么个独立的小山包;当然,关于虎丘,也有另外的说法,这要上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的虎丘,却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故此人们称它为“海涌山”。无论哪一种说法成立,虎丘这一名字的来历,却相传源于春秋时吴王夫差的故事。当年夫差葬其祖父阖闾于此山包之上,葬后三日陵墓却现“白虎踞上”的奇观,故而将此山名为虎丘。虽然这一说法带有神话和戏说的色彩,但虎丘“形如蹲虎”而名虎丘的另一说法,似乎更令人可信。

    虎丘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至少在近三十年间里,我曾多次到过虎丘,也曾为虎丘宝塔年复一年加重的倾斜而担忧。记得不久前问过一位苏州的网友:虎丘塔是不是还那么越加倾斜?虽然那肯定的回答可以想见,但总希望不是真的。这种牵挂,使我们此次去苏州毫不犹豫便安排了虎丘之行,也是了却对虎丘塔关切的心愿吧。

    其实,虎丘塔的正名叫做“云岩寺塔”。无须解释也能知道,此塔因虎丘云岩寺而得名。可是千百年来,虎丘包括寺庙、宝塔在内的所有佛教建筑,均受到战火的损毁和人为的破坏,这些佛教文化遗产所剩无几,连云岩寺也不复存在,唯有云岩寺塔这个名称,还让人想起曾经有过的云岩寺。即便是虎丘塔,也是经过多次修复改造,最终保留下了我们看到的样子。当然,塔东还有一座大雄宝殿,雄踞于虎丘山上,与虎丘塔为伴,让人深感到佛教对虎丘的影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虎丘,闻名天下,无论春夏秋冬,都有无数游人来此揽胜。虎丘塔作为严加保护的国家级文物,倍受政府和人民的关爱。

    晴朗的天气出游,心情格外舒畅。顺着312国道,我们很快来到虎丘的北门。此刻的太阳刚好升至虎丘塔顶,逆光中的塔身,依旧饱含着沧桑。一进北大门,便见熟悉的虎丘塔的身影。还记得,我们曾在“虎丘”二字石刻前拍摄过别出心裁的照片:将手心朝上,顺着虎丘塔的方向,作出将宝塔“轻轻托于手上”的姿态,模仿神话中的托塔天王。如果位置选择得恰到好处,照片上的人物真的会将虎丘塔“托在手中”呢。

    顺着石桥,跨越环山河,直插“小武当”。此处有一石雕牌坊,上有“吴分楚胜”四字隶书。乍看这四字,那个“分”字的写法,还真认不出,恰好旁边有导游在讲解,方知这是“分”字,同时还领教了何为“吴分楚胜”。原来,此处出现的“小武当”,只是石坊后的一座假山,这是当年吴王将武当山的景致移到吴国的仿制品,谓之“吴分楚胜”,顾名思义,便是吴国分享了楚国的名胜。古人的思维真有创意,闻后观后令人叫绝。

    过了“小武当”,顺着石阶,大家一路向上登去。石阶粗糙而陡峭,青砖缝里长着青苔与野草,斑驳的石墙给人以岁月沧桑的感觉。路过一口古井,名曰“响师虎泉”。相传在梁天监年间,有位高僧叫做惠响,居住在虎丘,身边却无泉水可饮,便凿石为井,泉涌三丈,正好应了虎丘的来历“海涌山”。后来,人们又在井边修建了涌泉亭。

    穿过通幽轩,径直来到玉兰山房。玉兰山房因四周遍植玉兰而得名。此处原有一株古玉兰,从福建移植至此,直到清代同光年间还存活着。再往后,此树遭毁,后人便补种了许多玉兰树,并建造了这座玉兰山房。玉兰山房正堂门里门外都有楹联,只是自己才疏学浅,既读不全那些文字,又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只有那幅“仿佛云端明玉树,恍疑月下舞霓裳”还能辨认出,其余的只能半生不熟地吞下了。

    登至高阶,转身回望,刚才的来路已然位于低处。视线穿过冬季落叶后的树枝,可以清楚地看见山下各种景物和游客。再返身举目向上,虎丘塔近在咫尺,只需努力攀登几分钟,便可与塔亲密接触。于是,稍作休息后,大家一鼓作气,终于登上了虎丘最高点,来到久违的虎丘塔旁。

    在观景平台上,我们再次亲眼目睹了这座高达47.7米的虎丘塔的雄姿,看到古塔那七级八面的尊容,看到塔身处处皆斑驳的砖瓦砂石和被风雨侵蚀后的墙壁飞檐,不免心中肃然。眼望着这座号称“中国比萨斜塔”千年古塔,不由地感慨万千。几年未见,塔身看上去似乎更加倾斜。或许这是一种错觉,但实实在在给了我们一种很斜的感觉,这种感觉,有些让人心痛,因为不知道它会撑到哪一天。

    虎丘塔不仅是苏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塔旁的石碑上记载着云岩寺塔重修的史实。这座古塔从建国初期开始修缮,工程虽然进行了数年,但未根本解决塔身倾斜的问题。八十年代初,古塔倾斜的现象再次告急,苏州政府又对虎丘塔进行了第二次加固塔基的大修,才使倾斜达到两米多的千年古塔转危为安。之后,国家对这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始终处于严密监视中,每个方向都有测量基准,时刻监控塔身的倾斜动态。

    我们围绕着虎丘塔走上一圈,从各个角度感受它的雄伟。拍照,留念,瞻仰,感叹,几乎是所有游客的必选。因为这座古塔给人太多的震撼和思考。塔旁的古树默默伴随着古塔度过千百年的岁月,松柏枝叶苍绿遒劲,香樟树冠舒展华章。

    良久,我们不舍地离开古塔,从观景平台的西边侧门下到盘山道路上,转而来到致爽阁。这幢清朝康熙年间的行宫,曾在咸丰年间毁于火灾,上世纪30年代才重建至今。致爽阁的名字来自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同时与狮子山遥遥相望,形成“狮子回首望虎丘”的著名景观。

    穿过虎丘塔东侧的第三泉景点,便是著名的虎丘剑池,这是虎丘景致最集中的地方。虎丘剑池周围还有悟石轩、白莲池、千人石、平远堂、养鹤涧、冷香阁、真娘墓和试剑石等各处景观,而剑池则居中。

    第三泉,是茶圣陆羽开凿的古井,被后人称为“陆羽井”。陆羽曾以此井的水质为标准,撰写出我国第一部《茶经》。陆羽井水清冽甘甜,因为先前已有了天下第一泉的济南趵突泉和无锡二泉,此井被陆羽命名为“第三泉”;而泉池四壁皆为赭色,酷似铁锈,因此被誉为“鉄华岩”。

    剑池,是虎丘较引人入胜的景点,也是千百年来的历史遗迹。传说这是吴国先王阖闾之墓,建国初期在修缮虎丘塔时,曾经疏浚剑池,据记载:“当戽干水后,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丈多长的隧道,尽头竖有石板,形似墓门,为恐影响上方云岩寺塔的安全,未深入发掘,随即封没。”可见虎丘塔下,确实为吴越君王的陵墓,只是考虑到古塔的安危,未曾发掘而已。站在剑池南面的千人石上往正北望去,有四个浑厚遒劲的红色大字“虎丘剑池”。此字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之子颜頵所书,一直流传至今,已逾千年,也是游客拍照留念的最佳位置。

    身处虎丘,重温旧景,往事历历在目。数次虎丘之行,也都是这样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虎丘古塔古迹,都是这样以倍加珍惜的感触走过每一处景点,都是这样在观赏与怀旧之后,把身影留在照片里,成为永久的纪念。而每次的拍摄,照片里风景依旧,人却渐次不同。可见一个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是多么短暂渺小。想想那些曾为虎丘的建造而付出心血和代价的先人,更有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的历代文人墨客,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斯人早已驾鹤去,却将古迹留人间。吴越名胜虎丘,这一古老中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但需要后人珍爱保护,更应该将其精髓世代弘扬光大,谱写千秋!



评分

参与人数 1九月币 +60 收起 理由
非鱼 + 6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截图_201702081031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截图_201702081032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截图_2017020810325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截图_2017020810335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截图_201702081034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截图_2017020810345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截图_2017020810363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截图_201702081037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截图_2017020810374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九月论坛 ( ICP12066444 )

GMT+8, 2024-12-26 01:39 , Processed in 0.12571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