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九月
查看: 581|回复: 8

"拒资助"贫困户:推让因面子 没说"吃救济饿断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1-18 10:09:58 来源: 北京时间(北京)


(原标题:探访丨山西“拒资助”贫困户:当时推让因面子,没说过“吃救济,饿断气” )

60岁的刘顺喜并不知道自己的“事迹”已登上报纸并流传于网络空间。

这位山西忻州市岢岚县水峪贯乡娘娘庙村的农民,此前因“拒绝”当地干部的扶贫资助而被媒体广泛宣传。

1月12日这天,获知自己上了报纸,刘顺喜告诉“北京时间”(微信号:btime007),去年被评为贫困户后,当地干部曾前后4次来家里慰问。

“给过米、面、油,还有现金。最近两次,因为临近年关,又有干部送了对联、几件小孩穿的衣服等。”

对于曾“拒绝”的那次救济,刘顺喜称发生在去年10月,一个文化局的干部送来一袋米、一袋面,还有200块钱,自己推让后最终收下了。

“我当时有些不好意思,又不认识人家。人家是白白给咱东西,面子上总得推让一下。”

不过,媒体早前报道中所说的“吃救济,饿断气”,刘顺喜坦言并未说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刘顺喜一家所住的窑洞 图/北京时间 刘钊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里连续几月无进账

因无农活可做,又没有打工途径,这个冬天,刘顺喜有些焦虑却无计可施。已经连续几个月,这个家毫无进账。

1月12日上午9点刚过,跟着刘顺喜夫妇睡的小孙女醒来后哇哇地哭起来,妻子崔凤英急忙指挥刘顺喜给孩子冲奶粉。

一个150毫升的奶瓶,刘顺喜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小勺奶粉后便嘟囔道:“少喝奶粉多加点水,奶粉又快没了。”

隔壁二儿子刘培清推门进来,上前看了看孩子,随手把桌上的那罐奶粉拿了出去。他还要拿去喂养刚满月的小儿子。

给孙女冲好奶粉后,刘顺喜顺势倚靠在土炕旁的灶台边,低着头,双手交叉,不停地揉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刘顺喜夫妇住所内景 图/北京时间 刘钊

与妻子崔凤英结婚40多年来,生性木讷的刘顺喜一直将种地作为全家收入的唯一来源。靠着这些微薄收入,抚养4个儿女长大成人。

大儿子拖家带口在外打工,靠装卸货或者在工地做临时工维持生计。在刘顺喜眼中,大儿子抚养2个正上学的孩子,日子过得很辛苦,很难帮衬家里。两个女儿多年前已出嫁,各自的家庭负担也不轻。

前年,二儿子刘培清在32岁的时候终于成了家。在当地农村来说,年过30岁还没娶媳妇,属于“再不结婚就只能娶二婚的媳妇了”。为了给二儿子成家,一家人东挪西借,至今还欠着数万元的外债。

二儿子婚后不久,妻子就有了身孕,为照顾妻子,二儿子这两年一直跟着父亲在家里种地。之后,随着家中孙女、孙子的依次降生,一家人的负担更重了。

“北京时间”注意到,几孔旧窑洞、一头老黄牛、50亩坡耕地是刘家几乎全部的财产。

全家起居生活的几孔旧窑洞是1990年代从别的村民手中购得,如今已破败不堪。其中一间,两年前被用作二儿子的婚房。一个土炕,一个灶台,一台电视机,一个衣柜,基本上就是婚房的全部设施。

刘顺喜家有约50亩地,按照人均耕地面积并不算少,然而囿于村子所在的黄土丘陵山区,基本属于坡耕地,土地贫瘠,主要种植土豆,玉米,产量极差。

在刘顺喜的记忆里,往年碰上收成好的时候,靠着种地每年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以此勉力维持家用。但最近几年,连年收成不好,收入骤降,“一年到头能收入1万多点就算不错了”。

这些“面上”的收入总难积攒下来,日常的家庭开销总会将这些洗劫一空。每每岁末年终的时候,口袋里总是空空如也。

家中唯一值钱的是一头老黄牛,价值几千元,刘顺喜舍不得卖,他要留着开春的时候犁地耕田,“雇人家机器还得花钱”。

因为缺钱,还在坐月子的儿媳妇难得吃上一次营养品,日常饮食跟其他家人并无不同。

一件标注有当地某工厂厂名的帆布工装,刘顺喜一穿就是好几年。记忆里,刘顺喜上一次穿上新衣裳,还是在二儿子结婚的时候。

“我也想过出门打工,多少赚点钱贴补家用,中间托人问过几次,可他们都嫌我年龄太大,都没成。”

不过,刘顺喜表示,等二儿子儿媳过两年可以出门打工后,家里经济状况就会好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4次接受扶贫资助

因为生活贫困,2016年年初的时候,刘顺喜一家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

此后,在刘顺喜印象中,当地的干部们曾前后4次来过家里进行慰问资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刘顺喜夫妻 图/北京时间 刘钊


刘顺喜记得,第一次接受慰问,“大约是在10月份”,一个文化局的干部送来了10公斤装的一袋米、一袋面,“还有200块钱”,“当时我确实有些不好意思,又不认识人家,所以推让了几次。”

后来还有干部来了给过米、面、油,“5公斤的猪肉,还有100块钱”。最近两次,因为临近年终,又有干部们过来给送了对联,几件小孩穿的衣服等。

“家里这么穷,能有这几百块钱也是好的,还能给孩子买罐奶粉喝。”妻子崔凤英说,“人有时穷的着急了,别说给200块,只要不犯法,你给2000块我也敢要。”

一旁的刘顺喜赶紧打断妻子的话茬,他说:“人家白白给你东西,咋能这样说,你就算心里想要,面子上也得推让一下。”

刘顺喜所说的文化局干部,即为山西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

岢岚县召开会议要求各单位进行包村扶贫,县文化局随后组建了驻娘娘庙村扶贫工作队,马晓明是队长。

“别人都是顺手接下,唯独他推让了好久,这点让我记忆犹新。”马晓明向“北京时间”(微信号:btime007)回忆道。

作为直接帮扶刘顺喜一家的县局领导干部,马晓明称他直到大半年过后的2016年10月25日,在他第三次前往该村时,才终于得见刘顺喜本人。

马晓明描述,当天下午5点左右,他终于等到刘顺喜做完农活回家,“我当时向他了解家庭情况,人家爱理不理,这让我很是惊诧。”在马晓明看来,以往他进村进行扶贫慰问时,村民知道会给钱给物所以都会很热情。

但彼时,刘顺喜甚至没有招呼马晓明进屋坐坐,不得已,马晓明主动进了屋。一进屋,马晓明就开始观察起屋内的设施、摆放,“屋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灶台擦得锃亮,地上一溜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南瓜。”马晓明称他就此看出,这个家的主人对生活依旧充满希望。

“我问他致贫的原因,他的回答很让我感动,他说没啥致贫的原因,就是前两年给儿子结婚欠了外债才穷了下来,还说贫困是个羞愧的事,个人要不行,政府给钱也富不起来。”

马晓明回忆着当时俩人的对话,“我很受触动,因为他跟我以前接触的贫困户完全不一样,有些贫困户确实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家里面也无心打理,显得脏乱不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报道中的“偏差”

返回县城的第二天晚上,在与当地一位媒体记者的聊天中,马晓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盘托出。

2016年11月11日,当地媒体在报纸头版刊发报道,以《贫困的帽子不光彩》为题对刘顺喜拒绝扶贫资助的事迹进行报道。此后在2017年1月8日,某中央级媒体再次刊发类似内容报道,一时引发舆论关注。

报道中称,马晓明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了:“吃救济,饿断气。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

文章称“马晓明不虚此行。穷而有志的刘顺喜教育了他,原来感觉沉甸甸的扶贫担子,现在轻松了许多。”

不少网友为刘顺喜竖起大拇指,赞扬其“人穷志不穷”。

不过,“北京时间”发现,两篇稿件中,并未提及刘顺喜接受救济一事。

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告诉“北京时间”,在与当地媒体记者闲谈聊天的过程中,他无意间谈及此事,对方一听称很感兴趣,“当时根本没想过说是要特意宣传典型”。至于,是否谈及收下钱物,他表示,“记得说过的”。

《贫困的帽子不光彩》一文的作者则称,当时他在跟马晓明谈过此事后,觉得很有意义,次日便去了村里。后来,在向某中央级媒体投稿前,自己又去过一趟村里。

该作者表示,在与马晓明聊天时,他并未追问有关刘顺喜是否收下相关钱物一事,“一个贫困农民,三番两次拒绝收钱收物,本身就值得报道,至于他最后确实接受了资助,那是后话。”

当地媒体在刊发相关报道后,马晓明称他还发现一个“小插曲”,“就是他(记者)把娘娘庙村所在的乡镇写错了,本来是水峪贯乡,他写成了西豹峪乡。”

查阅当地媒体报道,确如马晓明所说。在此后的第二篇报道中,乡镇地址得到更正。

“北京时间”(微信号:btime007)采访期间,刘顺喜曾称,自己并未说过“吃救济,饿断气”的话,当时自己也就是推让了几下。不过,马晓明表示,“那天,村民大体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留守村民过半是贫困户

按照岢岚县人民政府官网介绍,岢岚县是隶属忻州市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和财政弱县。全县总人口8.4万,其中农业人口6.7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事实上,在娘娘庙村,刘顺喜也只是33个贫困户中的一员。村支书刘建林告诉“北京时间”(微信号:btime007),全村常住人口62户,114人,贫困户数量超过一半。据其统计,娘娘庙村原有村民114户,299人,但多年下来,留在村中的已不足原来总人口的一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娘娘庙村在丘陵上的耕地 图/北京时间 刘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刘建林看来,囿于当地气候和土地条件的限制,全村可耕地面积虽广,但各种农作物产量极低。多年来,当地贫瘠的生活居住条件导致不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谋生。

刘建林称,针对贫困村民,各级政府也在想方设法进行帮扶。目前县直部门帮扶单位和所在乡政府已为该村投入帮扶资金122500元,利用这部分资金,该村采取帮助贫困村民入股企业、发展养殖户、进行农资补贴等方式进行一系列帮扶,已取得一定成效。

“如果暂时还不能帮助村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起码也要先温暖他的心,从这个层面来说,给钱给物虽属无奈之举,但也是暖心之举。”马晓明表示。

他告诉“北京时间”,在以往扶贫过程中,有些贫困户碍于面子,会羞于接受“给钱给物”,期望从根本上脱离贫困,但也有极少部分贫困户存在“破罐子破摔”的现象,“针对少量不思进取的村民,将通过周边一些脱贫致富村民的带头示范作用来影响他们,让他们从内心里明白,政府的帮扶只是外力,关键还得靠自身努力。”

马晓明表示,目前针对贫困户的帮扶,当地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具体包括产业扶持、移民搬迁、基础建设、生态补偿、金融扶贫、政策兜底等,“当然遇到的问题也不少,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扶贫措施。”

“北京时间”注意到,2016年2月1日、2日,岢岚县召开脱贫攻坚大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将坚决确保全县116个贫困村、9310个贫困户、23349名贫困人口在2020年如期脱贫。



延伸 · 回顾

山西一贫困户拒资助:吃救济饿断气 贫困帽不光彩

“贫困户里还真有不要钱、不要物的!”山西省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就碰上了这么一件“奇事”。岢岚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里扶贫工作会一开完,马晓明就赶往水峪贯乡娘娘庙村,与他帮扶的3家贫困户对接。第一次上门“认亲”,总不能空着手,临行前,他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可入户“认亲”却出了点意外——前两户都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了:“吃救济,饿断气。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


本文来源:北京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贰零壹肆我来了 发表于 2017-2-1 15:23
在刘建林看来,囿于当地气候和土地条件的限制,全村可耕地面积虽广,但各种农作物产量极低。多年来,当地贫 ...

山西一贫困户拒资助:吃救济饿断气 贫困帽不光彩

2017-01-08 03:12:38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原标题:“贫困的帽子不光彩”)

“贫困户里还真有不要钱、不要物的!”山西省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就碰上了这么一件“奇事”。

岢岚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里扶贫工作会一开完,马晓明就赶往水峪贯乡娘娘庙村,与他帮扶的3家贫困户对接。第一次上门“认亲”,总不能空着手,临行前,他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可入户“认亲”却出了点意外——前两户都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了:“吃救济,饿断气。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

马晓明很纳闷,当了20多年干部,慰问了不少困难户,只有嫌少的,还真没碰上不要的。他仔细观察老两口穿着打扮,虽不像城里人时髦,却收拾得干净利落。坐在炕头上抬眼扫了一圈,窑洞里干干净净,炉台、炕沿擦得黑亮黑亮。窑洞虽然有些落伍,但透出一股精气神。

“难道是村干部搞错了?”他问。

“没错。这几年两个儿子接连娶媳妇,日子一下缓不过劲来。”刘顺喜边说边翻着双手。

“大儿娶媳妇花光家里的积蓄,二儿娶媳妇还欠下7万多元饥荒。2014年抱上小孙子,去年又添了个孙女,双喜临门,但手头紧了。咱倒是不想当贫困户,可村干部一算账,没过贫困标准线,唉!”倔强的刘顺喜一脸愧色。

“脱贫还得靠自己,不是吹牛,再过两年我准能翻起来!”刘顺喜边说边算了笔细账:“我和二儿种的40多亩地,除了留足全家吃的,每年能富余3万块钱。过两年等孙子、孙女利索了,二儿也能出外打工,每年最少还不收入四五万元。你相信我了吧!”

打消疑虑,马晓明被打动了,他对扶贫充满了信心:“贫困户里也不乏有志者。只要有志,再加上好政策,就一定能脱贫。”




在与村民交谈中,马晓明想好了娘娘庙村的扶贫计划。他说,下一步,先帮村里修条水泥路,让农民的山货直接卖到城里。接下来,要在村里开展培训,现在县里大上旅游项目,年轻人只要学会垒墙、铺地技术,就不愁挣钱!另外,城里的月嫂、保姆吃香,把村里年轻妇女组织起来,学炒菜、做饭,能炒几个像样的菜,又能照看孩子,还愁挣不到钱?再不行,让他们学会做豆腐、做碗饦,也能做个小买卖……

马晓明不虚此行。穷而有志的刘顺喜教育了他,原来感觉沉甸甸的扶贫担子,现在轻松了许多。


延伸 · 推荐

福建六旬独居老人贫病交加 一年吃不上两回肉

台海网12月10日讯 据东南早报报道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吃饭似乎早已不是问题。然而,在南安东田镇东田村的欧阳可伙看来,平时吃米和肉都是奢侈的,一小锅饭顶一天,一年到头都没吃过两次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贰零壹肆我来了 发表于 2017-2-1 15:24
山西一贫困户拒资助:吃救济饿断气 贫困帽不光彩

2017-01-08 03:12:38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福建六旬独居老人贫病交加 一年吃不上两回肉

2016-12-10 15:24:00 来源: 台海网(厦门)



(原标题:南安东田六旬独居老人贫病交加 一年吃不上两回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没钱买菜,欧阳老人隔段时日就去小溪里捕几条小鱼,回来炒了配稀饭。

台海网12月10日讯 据东南早报报道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吃饭似乎早已不是问题。然而,在南安东田镇东田村的欧阳可伙看来,平时吃米和肉都是奢侈的,一小锅饭顶一天,一年到头都没吃过两次肉。

贫病交加 孤单度日

6日上午,记者来到欧阳可伙家走访。说是家,其实是一间房,光线很暗,里面放着一张老式的床,床边用两条长凳支块木板放置杂物,几块砖头垒起了个简单的炉灶,旁边桌子上一个平底锅里留着几条煎过的小鱼,那便是欧阳可伙一天的饭菜。

由于先天性唇腭裂又家境贫寒,欧阳可伙至今未娶,孤单度日。他有个弟弟,家庭也不宽裕,很难接济他。

吃完早餐,欧阳可伙的胃又痛起来了,他颤颤巍巍地拿起水壶到水龙头下接水,打算烧水吃药。他佝偻着腰,背影看起来非常瘦削沧桑,整个脸颊凹陷下去,两条细腿裹在并不肥大的裤管里,显得空空荡荡的。贫病交加,孤苦伶仃的日子折磨着他的身心,才刚满60岁,看着竟像古稀老人。

没钱买肉 捉鱼煮豆配饭




“年轻时经常去当保安,后来一直闹胃病,就没办法出去工作了。”欧阳可伙说,他自己没有种田,幸好有低保可以买点米,平时吃的菜,大部分是他从小溪里抓回来的小鱼。

欧阳可伙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的工具,一张渔网和一个洗得干净滑亮的鱼篓。天气暖和时,他经常到附近的小溪捕鱼,一次够吃三四天。

到了冬天就很难捕到鱼了,这时候欧阳可伙只能买点豆子回来炖。实在吃腻了豆子,他就买点便宜的青菜,而他几乎不买肉。“一个人随便吃点就行,肉不便宜,何必去花那个钱。”

“豆子便宜,买一斤可以吃好久,他冬天几乎都是吃豆子。”他的邻居欧阳先生告诉记者,欧阳可伙实在可怜,别人早已儿孙绕膝,可他却是这番模样,没钱看病,衣食住行样样令人心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消除贫困攻坚战已经打响。: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慕林 发表于 2017-2-1 21:48
消除贫困攻坚战已经打响。

前进{:1_6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九月论坛 ( ICP12066444 )

GMT+8, 2024-6-26 22:50 , Processed in 0.08422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