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小刀
记忆里的爷爷比较关心时事,有阅读写日记的习惯。虽时光如落花流水般逝去,爷爷也早已驾鹤西去,然而过往日久的情景似梦非梦,只能隐约捕捉他的影子,但是一旦回忆,又是那样的清晰可见。
经常阅读报刊的人,会像蚕宝宝吃桑叶般吧,不停的咀嚼,一啃就是老半天。为了使报刊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能够长期妥善保存,他就动手做起纸质裁缝,使用剪帖的方式,把资料集成为剪贴本,并根据内容分类,以便查阅使用。有时候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他露出会心一笑,我想这也是一种享受劳动的喜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爷爷也有写日记的习惯,日久不仅记录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能够启发思考,感悟人生,又能够坚持练习笔头功夫。有了文字符号的记载,我想就如可以随时调整焦距的镜头,可以让远去含糊的画面在一瞬间清晰起来,我想这也是他晚年思路一直很清晰的原因。
爷爷曾对我说,平时也要一直琢磨人家写的东西,自己虽然也经常投稿,但是也经常翻阅人家的东西,说这也是一种提高,文字可能体裁,篇幅,风格各异,然而框架逻辑,用词手法却都要严谨对待,不管发表的东西是不是得奖,就是不要制作文字垃圾。写作是一种积累,需要提高文化素养。
如今的网络写手纵横四海,自从博客的诞生以后,专业的,非专业的文字爱好者都有执起笔杆一决高下、嬉笑怒骂拍砖于文字间的胆识,不得不佩服网络写手的实力。然而为什么那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百年以上的名句可以流传至今?毫无疑问,古人整理过诗词韵,理顺过韵脚。然而当下很多人,不太在乎押韵合辙,尽管读起来也颇有诗意,但是不能朗朗上口。
当然,我个人觉得,一味追求押韵,只不过是平俗的顺口溜,同样道理,仅有诗意而无韵味,也就是一句句分行的散文。
写作的灵感和激情就像娟娟小河,而严谨对待格式和手法,则是更带风韵的架上了石拱桥。那一幅幅小桥流水的动人画面由此而生。
2015、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