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九月
查看: 806|回复: 13

[原创] 【九月论坛读书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3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位青年历史学者写的白话正史历史丛书,全套七本,字数不知道,每本都厚厚的。2011年11月第1版,2012年9月第5次印刷,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为副研究员,明史研究学会会员,真名不知道,笔名为当年明月。
??这本书蜚声中外,畅销网内外。很多年没这么读书了,那份认真捧读的劲头,让见到的人夸奖爱学习,真有点不好意思。没办法,这套书太引人了。
??如果我没猜错,这套书起源于网络连载。或许跟许多人一样,当年明月一时兴起,登录某个网站,注册了当年明月ID,选了个合适的版面,开写。写些什么呢?思忖的结果,还是驾轻就熟吧,就写它了,明朝故事。本来打算自娱自乐的,没想到好评如潮,欲罢不能。于是,《明朝那些事儿》丛书诞生了。
??《明朝那些事儿》评语: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多次荣获“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该书以明朝正史为依据,参阅了大量古今中外历史书籍,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分析、推理,演绎了更逼近真实的明朝还原史。从现代人的视角写起,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穿越镜,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地展现了大量繁复的历史人物、事件与故事,令人爱不释手。
??以小说的手法写史,是本书成功的基础;诙谐的语言,是本书热销的关键;加之非常熟悉的当前视角,读者想不感兴趣都做不到。若从文学作品评论的角度来说,可读性强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另外,作者文学功底非常扎实,阅读中我刻意去挑毛病,可是全书通读下来,却只找到一两处别字,标点符号竟然一处都没错,可以说十分完美。
??当年明月很有主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人云亦云,给许多历史人物做了中肯、公正的评价,煞是深入人心。
??早些时候,山东老家邮来了厚厚的两本家谱,看着精致,看见了我的名字在里边。前几天得知,婆家家谱是从第八代写起的,延续到我孩子这代是第22代,共计14代人,据说跨越年限600年。我瞅着玄乎,不过二三十年一代人,最多也就三四百年时间跨度。不管怎么说,家谱最上边的祖宗,必定属于明朝人是没错的啦。那些名字失传的先祖们,说不定就是跟朱元璋一起挨饿的,或许也曾揭竿而起暴动过。说来感觉历史并不遥远,几百年前的明朝,原来就是俺婆家祖先所在的时代。
??说实话,上学时没开历史课,地理课也没开,历史、地理知识严重欠缺。等到当年明月娓娓道来时,发现里边有那么多我们熟知的人和事儿,不觉惊喜。却原来,历史并不历史,历史就在身边。
??《明朝那些事儿》到底是套什么样的书?当年明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毛佩琦的书评《历史如此精彩》及广州日报文章《27岁公务员重写明史百万巨作令史学界瞠目》,为我们揭开了内幕。
??——附两篇文字如下: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佩琦:历史如此精彩



  历史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而行。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当年明月大喊一声。声音消失在风中,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山野一片寂静。


  好一段时间,远远的,传来一阵阵回声:“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


  前面那座古庙里有点儿动静,一个小和尚好像刚睡醒,慢腾腾地伸了个懒腰,抖落了身上厚厚的尘土。噢!那不是朱重八吗?他朝四下看了看,然后向当年明月走来了。那边还有人,朱棣骑着马,风尘仆仆,身上浸着汗水,也向这边赶来。后边是方孝孺,一脸正气,拉着朱允文,有点儿嫌他走得太慢;沮丧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都来了。远远的,过来一个瘦了吧唧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朱厚照,还是那样儿,站没站相,坐没坐像,走路也是一摇一晃的……


  这么多人都围上了当年明月,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乱哄哄地,有的拍着当年明月的肩膀,有的指手画脚,吵吵嚷嚷,只听清几个词儿:很精彩的,很精彩的,写写吧,写写吧……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的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前村儿的嘎子,胡同儿里的小三儿,写吧,想到哪儿写哪儿,就这么写吧……


  当年明月也不知是惊喜,还是兴奋,都快晕了。


  镜头拉远。


  声音淡出。


  旷野上又是一片寂静。


  忽然,一阵风吹来,一摞纸被吹散了,漫天飞舞。一个过路人拣起一张,一看,原来是书稿,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也算我给它写的序,比上次那篇序轻松点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3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有备而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算写个系列,目的只有一个,留住未来的记忆。

【转】广州日报:公务员重写明



  27岁公务员重写明史百万巨作令史学界瞠目(图)


  文\广州日报


  27岁广州人重写明史传奇


  白天做公务员晚上写明史他的文章脍炙人口上至大学教授下到7岁小孩都成为“明矾”。


  一名27岁的年轻人"胆敢"重写接近300年的明朝兴亡史,他最终长达百万字的宏大写作令许多史学界教授都瞠目结舌。更有传奇味道的是这名年轻人不是出自书香门第,也不是学历史的,居然是学法律的。他白天在广州一家单位做公务员,晚上在家里写"明朝那些事儿"。


  他写的明史全是时下最通俗的话,正是这种通俗和流行的笔法,让他写的历史读来有趣,与众不同。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个网名叫"当年明月"的人写出来的明史在网络上受到了超级热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他的文章在网站上的点击率超过了300万,一大批网民还聚集到他的周围成为了"明矾",其中包括大学教授、7岁小孩和60多岁的老太太。


  他把这本明史取名为《明朝那些事儿》。自从今年3月10日把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放上网以来,他以每天约2000字左右的速度,不断延续着他的重写明史的传奇。至今已经完成了30余万字的创作。他计划在1年多的时间内写完整个明史,完成100万字的创作。


  近日,这个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网络红人现身广州日报社,与本报记者进行了一场长达6小时的对话和聊天。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1398;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至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明实录)。


  然而当时农民朱五四的心情并不像今天我们在医院产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带着喜悦的父亲们,作为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


  农民朱五四的工作由两部分构成,他有一个豆腐店,但主要还是靠种地主家的土地讨生活,这就决定了作为这个劳动家庭的一员,要活下去只能不停地干活。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的开头。他的作者就是"当年明月"(以下简称明月)。


  9月13日晚上9时,尽管天空下着小雨,没有带伞,头发被小雨淋湿耷拉下来;上身穿着一件极其普通的蓝色衬衫,由于洗过多次,衬衫的领子都已经往上翘了;身高接近1.78米的他,有一张还有些孩子气的脸,手里还拿着一份坐地铁前买的《广州日报》,这就是明月现身于本报记者面前的一幕。


  "我去录凤凰卫视节目的时候,穿的T恤比这个还差,是我在北京一家超市里花39.9元钱买的。其实戴名表、开名车并不能代表你有多强,只有头脑和心灵才能证明你最强。"刚一出现的明月就语出惊人。


  7年读了11遍《上下五千年》


  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再现,文中还包括不少人生哲理,看过了他所写的明史的人却很难把这一切与这个太过年轻的人联系起来,有人甚至说他是一个天才。明月从小在湖北长大,父亲只是当地一名普通的工人。在他5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历史。当时,明月的父亲带着他去逛书店,书店里一本《上下五千年》吸引着明月,他执意要父亲买,"当时一套书的价钱是五块六,我爸当时一个月工资才30元。买书时爸爸还专门问我喜不喜欢历史?说实在的,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历史是什么。"


  但是父亲还是给他买下了这本书。


  在随后的7年里,他把这本书一共读了11遍。看史书从此成为了明月最大的业余爱好。在上中学时候,明月读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我的文言文水平是在读《古文观止》时练出来的。有的史书太难读了,读的时候完全没有乐趣,简直想骂人。但要想写出生动的文章,必须要看枯燥的书。"明月说。


  "读书的时候要想,不能光读书,不能读成书呆子,要分析他写的是什么。在读畅销书的时候,要分析这本书为什么会畅销。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理由的。"明月说。


  读书时历史成绩并不好


  在学校里,明月的学习成绩并不算太好,因为他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史书。令人奇怪的是,他的历史成绩也不好,因为他的一些看法常常和历史老师的不一样。


  直到高考前,明月还在看《中国古代思想史》,他至今还记得当时老师发现时说的一句话,"马上高考了你居然还有业余时间。但是我当时心里却想着高考了为什么就没有业余时间。"


  明月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于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面对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明月甚至想完全放弃高考,"高考前我旷课一两个月,在家里看电视。后来回到学校里连课桌都被老师搬走了。我是害怕高考失败,我得先为失败找个理由,我才能面对失败。"


  但尽管这样,明月还是考上了大学,一个他不想提校名的不理想的大学,"我并不以这所学校为荣"。但正是在这所大学里,明月开始更加痴迷地读书。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种历史杂谈、笔记和实录。为了读书,他经常逃课,甚至在大学里没有谈过女朋友。有时候整个教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独自读书,在下自习课的路上常是他孤单的身影,"但那时我感觉很充实,我能明显体会到我正在一天天地变得强大。"


  大学毕业后,明月参加了公务员招考,顺利考入了广州一家单位,至今已经工作6年了,户口也到了广州,成为一名新广州人。但读史书的兴趣他一直没改变,"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我也不喜欢与人来来往往,我的兴趣在看书上。"


  经过半年准备,明月决定重写明史,"我一直觉得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了解历史很有意义。写历史完全可以放开,用自己的方式来写,这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很生动、快乐的事情。"


  对于重写接近300年的明朝兴亡史这个令人惊奇的决定,明月心里也很明白,"我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再做一件这样的事情。等我老了,我可以对我的后代说,我曾经干过这么一件事。"


  为了平静一天洗五六次澡


  由于白天要上班,每天晚上是明月写作的时间。每晚他都会花4至6个小时来写,写完后倒头就睡。每次写作前,他会先翻看史书,整理分析材料,挑选出比较重要的内容。


  "每次我写作时,我会成为另外一个人。我会把历史人物放在我的环境中来,把我放到历史人物身上去。我每次都是把自己的感情投身到历史人物中去,有时候我感觉朱元璋的那种痛苦是那么难以忍受。"


  为了让自己能平静下来,进入到历史状态中去写作,明月想到了最好的平静心境的方法:洗澡。有时候一个晚上他会洗五六个澡,结果都洗得皮肤过敏,"因为医生说我把皮肤的保护层都洗坏了"。半年下来,明月的肩椎、脊椎和眼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他周末也不休息。但偶尔也会选择放松一下,这时他会提前写多一点来弥补。


  "每天晚上陪我的就是日光灯,有时候打开电视就是为了听到点人声。有时我觉得自己很惨,很痛苦,但也有满足感。有时候实在写不下去,我会看看电视,你知道我看什么,动画片,最白痴的那种。"明月说。


  文章写法采用中庸之道


  对于自己通俗的写法,明月有着自己的理解,"对于写历史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种流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在写历史的时候就加了很多流行的手法,比如说推疑、悬念等,还借用了电视多镜头和分镜头的手法。


  "我文章的写法是中庸之道,是在正史和戏说之间的一条中间之路。有些场景我会虚构,但是历史事实我完全不会。这既是忠于正史,也不枯燥的一种写法。既是描述历史,又是用小说的笔法,这中间有个点,总是可以找到一个融合点的。"


  《二十四史》第一部——《史记》,明月看了4遍,其中有一个故事他记得很清楚,司马迁写韩信的时候不是从某年某月韩信出生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开头,而是直接写了韩信胯下受辱的一幕。"我认为司马迁在写的时候就是融入自己的感情。只有融入自己感情的东西,才能打动读者。文学没有感情就是垃圾。我笔下的历史中,没有坏人,只有他们的生存方式不同。"


  "白天是我,晚上才是明月"


  对于自己写的明史引起共鸣,明月认为还有一点,"就是人性,历史人物不是符号。很多人总是以己度人,总是觉得历史人物应该这样做。历史人物都有人性。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有缺点。没有缺点,非但不是英雄,连人都不是。"


  随着明月所写的文章在网站上的点击率不断攀升,围绕着他甚至引发了一场"明月事件",有人指责他的文章写的不是历史,更有人称他文章的点击率有造假的嫌疑,有一段时间还引起了网络上的一场论战。


  "我只想有一个地方可以安静地写作。其实对这件事,我不生气,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观点。换了新网站后,才短短3个月,我的文章的点击率已经达到200万了,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我没有时间来理会这些事情,现在我一天不写的话,可能就会被人拍的。"


  目前,已经有一家出版社和明月签订了出书的合同,并且已经印出了样本,"第一本书的字数会在30万字以内,因为超过30万字书价就会很贵了。我不想书卖太贵。"明月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明矾"的阵营中,明月成为不少人追捧的网络明星。虽然他一再想保持自己的神秘身份,但是他身边的一些人还是知道了这个秘密,"有时候他们当着我的面说,我就是明月,这让我感觉到挺尴尬的。我还是想把我和明月分开,平时工作时是我,晚上写作时我是明月。"明月说。


  明月:我从来没有戏说过明史


  记者: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月:我并不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人,如果我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人的话也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


  记者:为什么你一再重申不愿意公开你的真名?


  明月:不公布我的真名代表的是我的一种人生态度。写作时的明月不是我,现实中的我是一个心存杂念的人。


  记者:为什么你会选择写明史?


  明月: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朝的代言人居然是魏忠贤。我对明史有一定的偏好,而且我熟悉的也是明史。明史的人物很有意思,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人,好坏都到了极点。


  记者:如果不是有这么多的人关注,你还会坚持写下去吗?


  明月:我现在有时感觉确实是为大家而写。对我个人而言,我不需要这么累。如果过于寂寞也会歇菜的。


  记者:你写的历史有偏离历史事实吗?


  明月:我并没有偏离历史事实,我是按照明实录来写的。我只是按照一种流行的写法来写历史,我从来没有戏说过。


  记者:为什么每天只写两篇,每篇800~1000字?


  明月:每篇800~1000字是一个难度的挑战,这是一个中学作文的概念。如果我一次写1万字的话,其中肯定有1000字是废话。


  记者:为什么你写的文章和你如此小的年龄完全联系不起来?


  明月:27岁的人能写出这样的,100个人中可能都没有一个。不经过历练是写不出这种文章的,人不一定非要自己经历苦痛,但可以从别人的苦难中去体会。


  记者:你说自己不喜欢娱乐化、快餐化的生活方式,而你为什么偏要用这样方式去写文章?


  明月:有的时候目的是重要的,方式也是重要的。我相信做人和创作的中庸之道,坚信在A、B之间还有C可以选。我是用一种娱乐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我做的是流行文学包装的学问。


  记者:你对传统的历史教科书怎么看?


  明月:传统的历史教科书要看,因为它能给人们套上一个是非观念。


  记者:你怎么看待历史人物?


  明月:在我看来历史上没有坏人,谁是坏人呢?只是生存方式不同而已。很多人以己度人,说某人天生就该怎么样,但他们就像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样,他也要读书、赚钱、找工作、吃饭,乃至安排自己的家人。


  记者:是不是为了出书而写作?


  明月:我并不是为出书而写,如果抱着目的去写,肯定是写不好的。迄今为止,我没有从出版商处拿过一分钱。


  记者:你说你是一个很平静的人,但你现在却出书,四处接受采访,这是为什么?


  明月:能出书当然愿意出,不出我不是傻子吗?但为了出书而出书,那我就废了,我还有什么脸把自己放到历史人物中去,心有杂念的时候,历史人物都不会原谅我。我只能尽量去平衡。现在接受采访,有出版商的建议,自己也觉得迟早要面对的事。如果真想炒作自己,就会直接公布自己的名字。


  记者:有人说你是在PK易中天,你怎样评价易中天呢?


  明月:我不是一个合适的评价者,我没办法评价他,我也没办法控制别人评价他,拿我和他比较。我觉得易中天老师很不容易,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对于以后有什么打算?


  明月:没什么打算,先把明史写好。以后会不会再写历史,要等写完了这部再说。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明史学家毛佩琦专门为即将出版的《明朝那些事儿》作序,以下为序言摘录——


  轻松读历史


  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久远的历史和浩瀚史籍时往往会出现的迷茫。


  自司马迁的《史记》以来有所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它们是"正史",写法有一定的体例;还有各种各样的私人修史,野史、稗乘、笔记,它们思想的表达相对自由,写法也多种多样。而如此众多的史书,大都是与一般读者和民众无缘的。至于那些经过苦心研究产生的学术著作,本来就不是给老百姓看的。百姓也将其视为畏途,根本不看。


  那么,老百姓就不读历史了吗?显然不是。老百姓,不论识字不识字,几乎每天都在读历史,有他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说的,有评书里讲的,有戏里唱的,有连环画里画的,有小说里写的,当然,现在还有电视里演的。一般人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懂得了忠奸善恶,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匹夫的责任。


  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


  其实,古代史官们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我们至今还可以从古老的《尚书》中读到当时人的音容笑貌,从《左传》中读到生动的故事。他们使用当时的口语,进行朴素平直的叙述,并没有故作深沉。然而,越到后来,体例越僵化,文字离口语越远,更由于才力不及,文章无色,许许多多的史书,被指为"断烂朝报",读之味同嚼蜡。


  1982年,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北京出版了。犹如一场随风潜入夜的好雨,及时洒向了正在萌动变革的史坛,也吸引了史学圈外的广大读者,至今风头犹劲。历史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严肃的史学著作原来也是可以吸引人的。流风所及,许多历史著作尝试变换他们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一批又一批文笔优美、姿彩各异的史学著作出现了。也许是由于宣传不够,一些好的史书还不被大家了解,也许是由于数量不够,正经历史还不足以抵挡"戏说"的洪流。


  就在这时,一个远在广东的学习法律出身的公务员不宣而战了。他热衷于心理和历史方面的写作,开始时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后来,经过认真构思,决心写一部他眼中的明史。他还不想把它叫做"明史",或许因为那样会显得过于沉重,或许因为那样会被读者误认为又是一本"学究书"。因此,他把它命名为《明朝那些事儿》,而且在事的后面又特意加了"儿"化。这题目,读者一看就有一种解放感,亲近感。


  我早就从一些年轻朋友的口中听说有一部《明朝那些事儿》。朋友们问我,你怎么看待这种写法呢?我说,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而且,从来每个人由于立场和学养的不同,所看到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要求历史写作的手法千人一面,又不能要求对历史的结论定于一尊。


  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十里桃花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4-23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十里桃花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4-2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十里桃花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4-2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3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东篱闲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4-23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东篱闲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4-23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九月论坛 ( ICP12066444 )

GMT+8, 2024-5-20 23:14 , Processed in 0.10654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