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这天中午,我正在中山站食堂和小伙伴们一起吃饭,站长突然回头对大家说:下午厨房包饺子,有兴趣的都来帮忙啊!原本热闹的气氛明显迟滞一下,是呢,离别的时刻到了。 俗话说,出门的饺子回门的面。开始包饺子,就意味着有人要离开了。明天,内陆队的33位队友就要踏上前往昆仑站的漫漫征途,此去1000多公里,一别就是两个月,再见到这帮弟兄们的时候,就是羊年的春节了。
没有多想什么,我下午早早便赶到食堂。没想到偌大的食堂已经是人满为患了,一帮被南极的紫外线晒得黑里透红的汉子们包起饺子来,竟然也有模有样。可是仔细一看成品,饺子形状千奇百怪,有躺着的有趴着的,下锅准保统统变成“面片汆丸子”,便不由得感慨起人民群众在包饺子上的无穷“创造力”来。 “这些粮食运到南极来多不容易啊,不带这么玩儿的。”我心疼道。小伙伴们却笑着说,结果无所谓,关键是过程嘛!想想也是,这天下午,恐怕整个中山站的人都涌到食堂来了。向昆仑站进发的路程异常艰难,20天内都吃不上热乎饭,大家哪里是包饺子,分明是包好一片心意,让内陆队的伙伴们带上啊。饺子终于煮好了,大家一边吃一边心照不宣地说笑着,可心里,终归还是有些沉重吧。
15日上午,我和中山站的部分队员代表来到内陆出发基地,一起为内陆队送行。犹记得一周前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茫茫荒原的景色,队员们忙着从一人高的积雪里挖去年留在这里的雪地车;再次造访,竟然一派红旗猎猎,11辆鲜红的雪地车威风凛凛地一字排开,在皑皑冰原中煞是醒目。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男子汉间的离别是没有悲情的,唯有惺惺相惜。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声“兄弟,保重!”,便足以胜过千言万语。
简短的话别过后,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33位队友一字排开,昆仑站队队长魏福海向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汪海浪请求出发。递上一碗饱含情谊的壮行酒,队员们悉数一饮而尽:“出发!”所有人欢呼起来,爽朗的呐喊声响彻冰原。
一辆接一辆的雪地车开动了,向着未知的南极腹地挺进。他们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不仅要和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更要克服化雪生水、不能洗澡等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已过百年,然而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科考活动都集中在南极大陆边缘,在南极内陆建立科考站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更是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中国南极内陆科考的先行者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因为要执行航拍任务,我提前坐上了直升机升空。机舱噪音太大,我来不及和队友们话别,只能拼命挥手,连告别的照片都忘了拍一张,等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心下十分懊恼。直升机腾空而起,我望向窗外,在五星红旗的指引下,雪地车队在冰雪大地上渐行渐远,最后变成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小点。隐忍了一天的情绪此刻终于到达了顶点,我默默流下一行清泪。但这不是伤心的泪水,这是骄傲的泪水。我为遇到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友而骄傲,我为这些南极人而骄傲,正是拥有了这样一群人,中国才能在复兴的大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我把原文贴出来了,方便又想去的朋友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