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种数控车的加工精度、加工效率以及重复性、可靠性。罗总请查厂长安排人按照1号F产品试加工。刘冬青把准备好的图纸和50件坯料交给一位叫廖志火的小青年。
半个小时后,小廖编程完毕,找了个代用夹头,并把两种刀具安装好,开始对刀。试车第一件,尺寸未达到要求,小廖测量后修改程序。但刘冬青看到,整个程序走完,花了250秒钟。同时,刘冬青注意到,小廖此刻所用的转速是1800转/分钟,也就是每分钟90米不到的切削速度。这意味着刀具材料与转速及走刀量之间如有一个合理的搭配,效率还可提高。
刘冬青问小廖:“你用的是什么刀?”
小廖说:“就是普通的硬质合金刀,YT15刀片,焊接后在磨刀机上磨出来的。”
“这种刀片一般用于精车,走刀量和吃刀深度不可过大,但切削速度还可以提高一点。我们带来的坯件加工余量大约为0.7到0.9毫米,可作两刀切,加大点走刀量,这样,你可以把转速加大到2400转/分钟,刀具的负担会变轻而效率会更高。你试试看。”
“行!我试试。”
程序修改后,第二件试车下来,花了190秒。测量一下,刘冬青基本满意。这样,小廖又连车三件。刘冬青在一边测量,他提醒小廖尺寸有所变化。到第四件时,小廖说刀不行了,磨损点出来了。只好卸下来重磨。再次装刀后,刘冬青注意到小廖对刀修正程序花了大约十分钟。
小廖建议把走刀量和转速都调小些,这样一次磨刀换刀可以多车几件。刘冬青默认了。
修改程序后,每件时间用了220秒,同时连续车了十一件换刀。刘冬青粗略估计了下,不算磨刀,连同上下工件和换刀对刀修正程序,每天按八小时计,也就是80件到90件左右的班产量。这种生产效率,对于将来日产三、四千件的F产品来说,还是低得让人无法接受。
刘冬青与陈达光交换了意见,认为精度应该没问题,关键是效率,它影响产能。产能取决于效率和设备数量。提高产能,出路还是要放在提高效率而不是增加设备上;而要提高效率,首要的就是在刀具和工艺上下功夫。刘冬青感到了份量和压力。
罗基林见试到这种份上,设备怎么样也基本上可见分晓了。于是,他向查厂长提出先订购四台数控车床的意向。
本站强荐:185娱乐≥城.足球≥真_人.彩票齐全≥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