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华山
作者:太行之鹰
华山之美美在峻奇而雄浑,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美誉。登华山叹其山奇、感其水俊,尤沉醉于这一山之诗词、题跋和刻满沟壑、悬崖间的历史文化。 “不到长城非好汉,未登华山枉入秦。”因是利用“十、一”长假骑车出门旅游,时间短、路途长,要走的地方又很多,所以晚上是一定要赶下山来的。本来计划把东、西、南、北、中五峰全部转完的我,现在只能是择选其一了。我不想乘缆车(索道)直达北峰,失却自玉泉院到青柯坪之间这一路的山光水色,更不愿放弃体验自青柯坪到云台峰(北峰),攀‘千尺幢’、过‘百尺峡’,领略“太华咽喉”和“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雄险与峻拔。思来想去,只好把登北峰作为此行的目的地,然后取道‘智取华山路’下山。 自玉泉院到云台峰一路幽静恬适、风光无限,一路有无数的石刻、楹联左右相伴。远望山谷青翠、云雾迷茫;听清泉垂喧、鸟语山涧。近觑书法各异,诗词璀璨;其字迹或雄浑或清秀,题语或一、二字或歌赋成篇。笔力刚劲的“同大进”三个大字,就镌刻在玉泉院前广场正中的巨石上,分外夺人眼目。这里还有朱笠青用隶书题写的“复兴中华民族”六字句,笔法遒劲、隽永,看后提神、壮气。还有“汉神医华陀之墓”和“三峰竞秀,蓬莱仙景”等无数碣文碑刻。最让人叫奇的是在玉泉院大门两旁,有一幅杜撰三个字的竖匾。即“石(二石)磊(四石)仙掌安天下,木林森(四木)五峰定乾坤”。两旁石壁之上镌有贾平凹先生用苍劲古朴的隶书书写的“第四洞天”,和赵朴初同志用浑厚扎实的行书题刻的“道法自然”四字。另有清秀的“道崇清妙”字刻,笔法飘逸的道观门联:“仰仙踪来仙祠拜仙翁得沐高风,闻玉泉通玉林酌玉液洗却凡近”等等。 路两旁、岩壁上,随处可见历代文人墨客的留言和诗刻。北峰顶更有“涧壑烟霞”、“千里烟云”、“壮哉华山”、“民族本色”大小不一,字体各异的名人碑碣、石刻。行一路、观摩把玩一路。我抚石玩味,挥右手食指在左手心上左撇右捺,用心揣摹着字里行间的间架和通篇之章法;我驻足赏析,字斟句酌地玩味着诗词歌赋中的意趣与玄妙。爬山一程吟哦一路,诗随物变,心随景移;体力随着山的增高而渐虚,认知随着一路的碑题而见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游历这太华名岳,丢弃掉满身的凡尘俗气,裹纳走一山的仙风道骨。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我是既爱山来又爱水。水是华山最具灵气之所在,一路山行,一路有小溪和泉水相伴。泉或在草丛中低歌慢吟、缓缓流淌;或在山涧中湍急若奔。水旁石边多历代名人题字留言。目之所见,有‘水飞石鸣’、‘紫云胜景’、‘洞庭飞来’、‘响水石’、‘鸣泉漱玉’和‘天下第一名山’等字样。我伏身为小溪拍照留影,而自身影像却飘摇不定地嵌入了水中,被顽皮的小溪把身子揉搓成数段,随波逐流。抬头仰望前方有一块刻有“脱俗”二字的巨大岩石,溪水在它身旁畅然淌过。我猜想着:也许是山石让小溪帮它洗却一身的尘埃、满心的杂念,去追寻梦中的世外桃源。细细想来,则还像是道家子弟对自身未来的冥冥寄托。 小溪一路欢歌一路悠扬,溪水撞击在岩石之上生出朵朵璀璨花瓣。洁白的浪花在石间打个旋,便清泠泠的直奔远方。奔流遇有悬岩、沟壑,顿生瀑云、飞虹;于是乎瀑声激昂、白浪涛天,卷起一壑的莹莹水沫。这里山林茂密,这里河流欢畅;这里是天然的峡谷氧吧,这里是怡情养性的道家圣堂。 徐霞客在游太华山的日记中写到:“太华山即华山,因远望如花擎空,故名。”远望西岳恰五龙当空,喷云吐雾,它平地拔身,凌空起舞,翻卷起泱泱中华的大气磅礴。华山五峰环抱,鼎峙横空,“势飞白云外,倒影黄河里”,它虎踞龙盘、泉鸣瀑飞、幽谷险道,为世人景仰。 买100元钱的门票,穿过‘华山门’才是登山的真正开端。先过‘鱼石’再到‘五里关’。据说,前人于此,垒石筑城、拒匪避乱。路旁淡黄的花岗岩石山上刻有磨盘般大小的“寿山”二字,相传为宋代名隐士陈抟手书。其用笔古拙苍劲、势若虬龙,二字间书中有画,画中藏书,珠联璧合,堪称书法一绝。 出‘五里关’不远即到‘石门’。巨石当道,似天外飞来;巨石一则与路旁的山体自然搭成人字形,山路穿中而过。因岩石较大,其间时有微风送爽,步行穿越如入隧道、石窑,使汗流浃背之人倍感神清气爽,一身舒坦。 出‘石门’,过‘莎萝坪’、‘药王洞’即到‘毛女洞’。相传,秦宫女玉姜,因避骊山殉葬之难逃匿于此;其饥食松柏叶,渴饮山泉水。久之,体生绿毛,身轻能飞,世人呼为毛女仙姑;毛女所栖之石穴称毛女洞,其峰为毛女峰。出毛女洞,上山的石阶两旁刻有“朱弦只拨秦宫怨,芳径空归月夜魂”之对联。想我今天走在这芳径归魂的山路之上,也算是对玉姜女的一种抚慰和感怀吧。 过‘云门’到‘青柯坪’。‘青柯坪’因生长青柯树而得名。离此不远,有四棵生长了260多年的油松。这里千峰盘绵、万木峥嵘,游人至此大都要在这冠盖如伞的林荫下纳凉、喝茶和进餐,为登顶蓄积必要的能量。此处路边的铁链上系有成百上千的“同心锁”,寄托着对对情侣和恋人的美好心愿;在一旁的条条绳索之上,还系有成千上万条鲜红的“平安带”,就像是西藏布达拉宫前的经幡,随风飘扬。远望掩映在崇山峻岭、林遮雾罩之中星星点点的青瓦道院,我不由联想到祖国的道教文化,联想到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祖国许许多多的乡俗俚歌,不也正是利用了名山大川这块载体来传承和发扬的吗?“自古名山僧占多”,僧家、道人在此修行,也在此传承着一个个美丽地传说。 过‘青柯坪’到‘回心石’已是下午五时时分,远望群山在落日的辉映下,云蒸霞蔚、万木葱茏。回首瞻望山谷内绿色苍茫,壁立千仞。石壁下几枝已染成紫红、橙黄的灌木、荆条延石缝攀爬而上,点缀在光秃秃的岩石之上格外扎眼、刺目,使往来游人遐生一丝丝悲艳和秋凉。‘回心石’顾名思义就是人到此处顿生回转下山之意。而身旁的‘英雄进步’和‘人皆可圣,道非弗及’正好表明我志在登顶的决心和意愿。我暗下决心:“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登北峰誓不还”。而路边的一幅石联又恰恰道出了无数登山人的“英雄气概”:“闯关越隘顽石面前岂回心,登峰造极险路途中敢昂头”。 翻越‘回心石’便到了人见人愁,以险峻而著称的‘千尺幢’了。碑刻记载:‘千尺幢’为登华山主峰第一险道。因其仰望似一线天开,俯视如临井,故又名‘天井’。原井口置有铁盖,覆之则路不可通;而‘太华咽喉’即其真实写照。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许是行走太急和太累,我爬行在只能容纳半支脚,成九十度直角的单行索道上,心在发虚腿在抖。双手紧紧拉着两道冰凉的铁索,手心中渗出一手的粘汗。仰头但见前行者的双脚及臀部,低头只窥到来者的头顶而不见身驱,而岩下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脑后便是那空旷无边的云海天际。此时大脑时生空幻:要是此时双手一松或是铁链突然被拉断------那我,我可就真的融身于华山,实实的“登峰”而“造极”了! 过‘千尺幢’便到‘百尺峡’。‘百尺峡’石壁耸立,中劈一道裂隙,陡峭险峻,长约百尺,故名。 登上“百尺峡”,过“老君犁沟”、“猢狲愁”即到北峰顶。“山至绝顶我为峰”,当我趔趄蹒跚地爬上峰顶时,直起腰杆心中燃生无限豪迈之情。看四周山峦起伏,绝壑千里。我卓立山巅,唤晚霞把峰岩锦绣成画,揽秋风凝山岳一抹恢宏。我远眺苍穹,任思绪随风荡漾;我俯视峡谷,沐翠野云海苍茫。 “会当凌绝顶,一览重山小”。远望东、南、西、中诸峰雄峙苍穹,似片片利刃罄力劈空、如锋锋宝剑直刺玉皇;近觑山涧间,人行如蚁,更加映衬出岩隙间青松之苍劲,雄鹰之凌傲。时光如梭,岁月如歌,“慨人生之短暂,羡宇宙之无穷!”望千里烟云,瞭一涧晚霞;怅然于我生之渺小,倾倒于华山之枭岸。 野云低徊、晚风寥廓,在暮色苍茫中我径直取道‘智取华山路’回返下山。途中顿感“上山容易下山难”之真谛。此“路”比‘千尺幢’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的石阶只有十厘米宽窄,皆在直上直下陡立的岩石上条条凿刻而成。人们大多回身背壑面壁、瑟缩着倒退而下,身体几乎帖伏于岩石上,鼻息间满是泥水的土腥和杂草的清香。回首望一眼,顿感自己孑然凌空于九天,恰似身飞天外。 下得山来,好似重获自由,一种假释之感油然而生。腿在颤栗却心潮澎湃,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与骄傲。“华山不愧为中华之根,华夏之魂”。此行,不是我登顶征服了华山,而是太华的伟岸深深震撼、慑服于我的心灵!
本站强荐:185娱乐幵城.足球幵真_人.彩票齐全幵手机可投幵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