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2 12:28 来源:大洋网
大洋网讯 罗穆禧并不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但从2014年起,他连续五年累计向广州市教育基金会捐出300万元,用于资助广东等地的贫困高考生。 实际上,2014年并不是他捐助的起点。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的罗穆禧,赶上二十世纪90年代建筑业发展的大潮,创业小有起色。也是从那时开始,他与两名大学同学约定,每人拿出300万元用于助学,如今,他们通过不同渠道先后捐助了上千万元。 以至于助学圈里至今仍流传着他的“传说”——有困难,找罗穆禧! “得到越多,越应该回报” 接受记者采访的那天,正值广州大雨滂沱,罗穆禧穿着最简单的白衬衣,一双凉鞋,撑着一把旧伞,先坐公交再换乘地铁之后步行几百米才到约定地点。这个精瘦的大高个,双手过膝,进门时边收伞边说,因为暴雨耽搁了时间,让他午饭都没来得及吃。 罗穆禧的两个黑眼圈十分“夺目”,他说,这都是以前熬夜做建筑设计得出的“结果”,现在就算想抹除也“为时晚矣”。 他说,直到现在,他的捐助行为都没有得到部分亲友的理解。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还有一批需要帮助的“穷亲戚”。常常有人私下嘟哝“有钱捐给别人还不照顾自家人”。说起最早捐助贫困高考学生的理由,罗穆禧快言快语:找不到什么正式的理由,一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越多,回报给社会的也应该越多,否则就会失去平衡。 “讲平衡”,是罗穆禧的人生哲学。 罗穆禧已经记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资助身边的亲友,“一定要一个开始的话,可以追溯到1990年”。罗穆禧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读大学家里基本没花钱,全靠国家补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就要自己承担费用”,那时候,罗穆禧家乡也有一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农村地区一些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考上高中或高中阶段就辍学出来打工了。” 三名同学约定捐资助学 罗穆禧一开始的资助很“零散”,在家乡发现一个就帮一个。真正让他决定“走出去”帮助别人的想法来源于媒体的报道。他记得很清楚,1998年肆虐了半个中国的那场洪涝灾害,“让不少家庭流离失所,一贫如洗,哪有钱供孩子上大学”。罗穆禧在报纸上看到,“有的家庭供不起家中全部孩子上大学,就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命运”。 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罗穆禧就感到难过,“这不是可惜,而是悲哀”。 1999年,罗穆禧和两个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每人拿出300万元,开始在当时受到洪涝灾害严重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贫困地区寻找资助对象,帮助那些高中阶段和考上重点大学的优秀贫困学生。“是一种‘愿天下英才不因贫穷而丧志,不因无助而堕落’的使命感,让我与两位大学同学约在了一起。” “1999年,我们几个同学的事业差不多都到了一个稳定期,可以略微‘放手’工作”,腾出点精力来做助学。”因为“很多地方根本找不到取款机”,“说走就走”的他们就怀揣着现金上路。 别人不信“天上掉馅饼” 对罗穆禧他们来说,“到哪里去找这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是最大的问题。他们想了好多途径,最后决定从当地教育局入手找人。 “除了身份证,我们没什么介绍信之类的证明”,每次罗穆禧都这样自我介绍:“我们是来自广东的志愿者”。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当地教育局都不太相信他们。“最后,他们会指点我们可以去找哪些学校”,罗穆禧会照着这一“点拨”去找学校。“校长们也多半是半信半疑,认为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罗穆禧还记得他们第一笔捐助,是江西某地高三的兄弟俩。当时,校长也是试探性地给了这两名学生的信息。那天恰逢周末放假,兄弟俩带着罗穆禧回到他们家。 “孩子们的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祖孙三代住在一个破漏的房屋内。”交谈中,罗穆禧知道孩子的爷爷是老知识分子,一手毛笔字写得非常好,在爷爷从小的培养下,两个孙子的成绩都很优异。孩子们的父母早年南下广东打工得了重病,丧失了劳动力。那时,家中已无力负担两人读大学的费用。罗穆禧当即拿出3000元的现金给他们,“走的时候,孩子们的爷爷跪下来感谢”。直到现在,这件事他始终记忆犹新。 “也许经历苦难的人,往往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后来罗穆禧得知这兄弟俩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如今已是青年才俊。 坚持坐火车去助学 从1999年开始,两年时间里,罗穆禧“跑”遍了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先后捐出了上千万元,他的助学“局面”终于打开了。后来,连一些并非助学的困难也找到他。 有一次,罗穆禧收到湖南桃江县一名初一学生的来信。这个女孩子在信中求助,自己上小学四年级的妹妹被车撞断了腿骨,肇事者逃逸。祸不单行的是,女孩的父亲在做零工时被炸伤了大脑,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无法承受父女二人的医疗费用。 这名女孩的班主任之前在一次助学活动中认识了罗穆禧,建议她写封求助信。“孩子的信写得很感人,也很有思考力。”得知这一情况后,罗穆禧随即给这家人“捐了30万元用于父女二人的治疗”。“后来这位女孩子考入了中南大学法学专业,相当优秀。” 罗穆禧觉得这也是另外一种助学。“如果当初这个女孩子被这些家庭变故所‘压倒’,她很可能走了另外一条路。” 罗穆禧听他救助的兄弟俩讲到这样一位同班同学:一位来自贫穷家庭成绩特别优秀的班长,同样有抱负,因为家境贫寒,读完高二就辍学到城市打工,想打一年工赚够学费再回学校读高三考大学,谁知建筑工地干一年苦工,除了被包工头拖欠工资只积攒下几百元。一时灰心丧气的他,经工友挑唆,做小偷被抓了。 “实在是命运弄人,那时的农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普遍,被迫放弃读大学的贫困优秀学生确实不在少数。”罗穆禧感叹。 这些年来,罗穆禧除了打理自己的建筑设计业务,每年都会抽出两次时间到各地去助学。不过,每次出行他还是坚持乘坐普通火车,跟“火车上的乘务员、乘警都已经成了老朋友”。到了县城、农村,再转乘其他公共交通。 看书成上大学“资本” 直到2012年,罗穆禧接到一个广州的求助电话:广州市第三中学一位品学兼优的应届高中女生,高分考上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但她是寄养在低保家庭的孤儿,因为交不起学费面临被取消学籍。罗穆禧得知情况后,每年帮她交学费住宿费,“大四时,孩子非常懂事靠勤工俭学负担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从那时起,罗穆禧才开始认真地打量这个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像广州这样的繁华大都市也有交不起学费而被拒于大学门外的学生。 于是,从2014年开始,他连续五年向广州市教育基金会捐赠,目前累计300万元,接受捐助的贫困学生达300多人。今年,他又计划再捐款100万元资助今年的优秀贫困生。 “我在农村出生长大,经历了艰难生活,一辈子秉性不改。”在外人看来,罗穆禧对自己有点抠,但他自己却没有觉得是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罗穆禧出生在潮汕农村一个“建筑世家”,“有土地、有牛,有一门建筑手艺”。罗穆禧还有三个姐姐,在村里还算不上富裕家庭。 罗穆禧谦逊地认为,“论成绩,考大学是轮不上我的。”不过当时罗穆禧特别爱读书,罗穆禧说,这可能也是考上大学的一点资本。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罗穆禧到建筑设计院工作。五六年后,喜欢自由自在的他辞职“下海”,跟人合伙做房地产开发与建筑工程。 现在,罗穆禧也会去发动身边的朋友、同事去助学。“有时候,我会跟一些朋友开玩笑说,你看你的孩子在社会接受这么好的教育,你也应该去资助一两个孩子读书。” 对话 钱够用就行 广州日报:你怎么看待金钱? 罗穆禧:我看到现在有一些“发达”的人,他们有的买地建了“大庄园”,有的花钱建豪华祖坟。比如在农村,很多人以前家里很穷,先人去世时简单下葬,现在“发达”了,要讲风水,花大价钱修豪华墓地,我心里想:究竟是修了豪华坟才“发达”,还是没修豪华坟前“发达”的? 我们以前修祖庙、祠堂,是不能赚钱的,花多少力气拿多少钱,要积德。现在也是,做人不能贪得无厌,钱够用就行。 广州日报:听说您卖房做捐助? 罗穆禧:以前做建筑的时候,建好的房子卖不出去,后来开发商就以房抵工钱,所以当时手上有一些房。早些年为了助学,我陆续将房子卖掉了,现在也只有一套自住房。我觉得一个人在社会上得到多了,要有付出,才能平衡。 从我的孩子懂事开始,我就告诉他们:父母不会给你们留财产,只负责你们读书,以后都靠自己。我的孩子都是靠自己读的重点大学。 广州日报:听说你去做捐助,社会上有些人不理解,甚至会怀疑你的动机? 罗穆禧:我只要了解到那些优秀贫困高考生交不起学费,都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句话叫“人的一生都在希望与等待之中”,给穷人有希望,给社会正能量,就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通讯员曹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