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玉环的查厂长果然把两台车床赶了出来。刘冬青到达机床厂时,查厂长正指挥几个技工对车床进行最后的测试。张超和米其荣也在一旁忙乎着,看样子他们已经可以独立操作车床了。
在看了两台数控车床的出厂检验报告后,刘冬青仍和温佩良一起抽查了主轴、导轨和尾架的精度。按照工艺验收计划,两台数控车,一台由张超操作、米其荣辅助,另一台由廖志火操作、徒弟小张辅助,统一编程,采用调质硬度低的工件,每台先车100件。
中午时分,大家停机吃饭。张超明显赶不过廖志火,当廖志火车了二十件时,张超才车十来件。其中张超换刀两次,小廖也换了两次。司建中负责测量。在他的记录上,小廖的尺寸波动也小一些。
刘冬青看重的不是张超而是廖志火的操作结果。他一直在关注着关键尺寸的变化,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的问题。在所有的加工中,车外圆时间占大约2/5,在现有的余量下,外圆要分两刀车,才能达到规定精度。
这不光是加工耗时问题,还有刀架转换和刀具磨损换刀频率问题。如果仅仅是车轴颈和割槽,事情就会简化多了。刘冬青猛然想起轴承行业惯用的精车前软磨工艺,如果用在F产品上,不就可以做到不在数控车上进行外圆加工了吗?
想到这,刘冬青异常兴奋。但在兴奋之余,他又渐渐冷静下来。对于这种做法,他必须静下心来想一想,要权衡一下利弊。至少在回去之前,不作结论。
下午情况并不乐观,不但张超,连廖志火都无法做到连续车十件以上不换刀。张超急的把车床停掉,一屁股坐在板凳上:“这样干下去,一天能出几件?”
刘冬青先示意让米其荣顶上去做,然后坐到张超旁边,跟他聊起来。
刘冬青知道他在想什么。工人最关心的是他的收入。按照现在的情况,定额至少每个工50件。如果一天50件都做不出,那他们一个月连四、五百元都拿不到。同时,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的问题更大:就算50件,也意味着20台数控车床每班只能出不到1000件,按95%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每月单班不休息也就出两、三万件,两班翻一倍,五万多。这还只是车坯,离成品还有好多到重要工序,能通过成品检验的顶多四万。而F产品计划会逐渐增加到每年几百万,难道要弄几百台数控车,上千名工人来做这产品?
想到这,刘冬青暗下决心,一定要攻下效率这道难关。
本站强荐:185娱乐t城.足球t真_人.彩票齐全t手机可投t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