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留着熟悉网友的电话:只是基本不联系了。偶尔打打电话,也是聊聊网事,说说近期的个人私事罢了。
网络上的交流一旦留下印痕,就会自然想起存一串数字符号,或许哪天需要联系。已经习惯将这些号码当做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7月2日到达北京,动车上给北京的一位网友发了短信:大山,我到北京了。
“大山”是以前论坛上一个妹子喊他的昵称,我还小小地吃醋了一把,为啥叫这么亲热,哈哈。为这个事情,记得还冷嘲热讽过他。不过后来就没啥了,我这个人的优点就是记得快忘得快,也开始喊他大山了。我那时头像是只兔子,他一般就喊我兔子妹妹。大家成家立业后,他有时喊我真名,大概觉得不好意思了吧。
他手机号码最后4位和奥运会有关,也是纪念那个特殊的日子,肯定花了不少钞票,我猜。
其实,我只是礼节性的汇报行程,也没打算见面或吃饭什么的。惯例马上收到了回复:我住在中关村,我请你吃饭?你住在哪里?
我知道他肯定是真心的,不会是客套托词,这回倒是轮到我的犹豫了,我回答了真实的理由。在我看来,N年的交情,用不着遮掩借口,该说的都必须如实相告。他回复了一个字: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大家也都理解彼此的意思。
几分钟后,我的手机响起来了,看到是他的号码,我也忍住没接。不知道该和他说什么,也不知从何说起,与其尴尬不如就当做不知道吧。铃声响了好长,终于停止。
和他第一次见面还要追溯到好几年之前了,我们玩的是体育论坛,乘着世界杯的东风,热闹了一阵子,在他毕业前夕,同一个论坛里的几个上海熟人,加上他这个江苏客,约定在上海见面。当时还是学生,见面有点生疏,局促。现在偶尔的短信只是寒暄下,不过他还是保持了N年前的热情和幽默,有时把儿子的照片发给我看,让我评价下。我当然是说:嗯,比他老爸帅多了。
在北京的几天,第二次和他发短信的是从颐和园回去的地铁上,我发了短信:我到人民大学了。他又问我是不是有空吃饭。我没回复,立刻就收到了他的电话,还是没有接。
回到上海已经晚上,我发了短信:我已到上海。他回复:嗯。
北京匆匆行,见到了著名的景点,但遗憾的是,没能和他再次见面。或许要等他来上海出差,或许我们都不会有勇气再次见面了。有一次整理书橱,信封里掉下他给的2张PP,看着他在校园行路轻扬嘴角的幼稚样,也追想起我们曾经并肩作战做版主的那几年。如今,他告别了论坛,而我则继续。
就让友情继续成为珍贵的东西,放在记忆的长河里吧。
|